编者按:宫颈癌是全球妇女中仅次于乳腺癌的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且发病年龄日益年轻化,但也是目前可以做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的妇科肿瘤;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罪魁祸首,导致了99%的宫颈癌病例;HPV疫苗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肿瘤疫苗,全球上市已经10余年,并已经在超过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市;这一对于全世界女性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的疫苗在我国上市之路困难重重,但庆幸的是疫苗在我国已经被批准。在“红房子论坛暨第四届复旦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国际妇产科高峰论坛”上就此主题有幸采访到魏丽惠教授。
宫颈癌的话题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依旧热度不减的原因
在女性特有的肿瘤中,乳腺癌位居第一,宫颈癌第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对于宫颈癌的筛查已经推行了几十年,因其取材方便,检测技术相对成熟,加上疫苗的应用,在预防方面应该得到非常好的效果,所以目前国际上已经习惯把对宫颈癌的防治作为一个医疗公平的指标。但是到目前为止,从筛查的普及,癌前病变的处理,直到癌变的治疗,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就某些慢病领域来看,比如心脏猝死、心梗等问题,各种环节干预后,其发病率是大大降低的。但是宫颈癌本来应该很好防治的疾病为什么降低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再下降,全球发病率依旧很高,大概有50多万的病人,特别是在落后、经济不发达地区更突出。很多妇科同道们也会反思:“问题到底在哪儿?”事实上,我们并未从根源攻克宫颈癌,不管是预防环节,还是治疗环节,有待做的事情还是很多。
是否更有效的筛查模式?
宫颈癌的筛查也是随着时代更迭不断在改变。最初的巴氏细胞学检查虽然敏感度低,漏诊率高,但是在那个年代也算是“功臣”,但是发病率降到一定程度,不再下降了。此时,人们就会进一步思考,宫颈癌到底与何相关?诺贝尔奖获得者德国科学家豪森教授发现了HPV(人乳头状瘤病毒)和宫颈癌的因果关系,为人类攻克宫颈癌提供了更为明确的“靶点”,推动以HPV作为筛查的方法,并且在这一基础上研制出宫颈癌疫苗。结合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配置不均的现状,很难统一达到新的宫颈癌筛查指南的水平,还需要采用多元化的筛查策略。
大浪淘沙,谁会成为宫颈癌筛查的主角?
对于筛查模式,除了传统的细胞学检测,大家探讨更多的是HPV能不能做初筛?初筛以后怎么分流?因为90%以上的宫颈癌都跟HPV感染相关,通过HPV检查是不是能够筛出来宫颈癌?在这其中,需要考虑HPV阳性,不等于是癌前病变,更不等于是宫颈癌。因为一过性感染非常常见,特别是30岁以内的年轻女性,大多数可以通过自身免疫清除HPV病毒。所以现在以HPV作为初筛,结合细胞学做分流,还有肉眼做分流、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做分流等等各种各样的方法。因为如果仅以HPV作为初筛手段的话,转诊率就会增高,所以这也是大家在探讨的问题。
用HPV进行初筛检查,会造成漏诊吗?
大部分宫颈癌HPV都是阳性,尤其在临床中大概90%甚至以上的鳞癌都是HPV阳性。在腺癌中,中国的资料显示大概只有70%多,有将近20%是阴性的。所以大部分宫颈癌可以通过HPV检测出来,当然,细胞特异性检测可以使结果更加准确,所以现在细胞学和HPV联合检测还是被公认为最好的方法。也有一些方法在实验、总结当中,部分显示了很好的苗头,我们拭目以待。
对HPV的治疗有什么新的进展?
曾经也一度出现很多治疗技术,却难以帮助患者完全消除HPV病毒。我们国家也提了很多的方法,在某一阶段降低HPV的感染,但是到一定程度它又恢复了。所以,我觉得现在HPV阳性并不是我们筛查的目标,我们筛查目标是高级别病变。因为低级别病变都可以随访,对HPV阳性者就更不需要特别关注,因目前没有治疗HPV的特效方法。反而导致这些HPV阳性的女性非常焦虑,不敢过性生活,不敢生孩子……因为年轻的女性绝大部分是一过性感染,需要定期筛查,特别对年纪大的女性HPV阳性,更要定期接受宫颈癌筛查。
【专家简介】

魏丽惠,教授、博士生导师。1968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后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医院妇产科任住院医师,1975年调入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先后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任医师、教授。1980~1982到日本国京都大学医学部研修员1989~1990到日本国大阪市立大学医学部妇产科教室客座研究员。 多年来从事妇产科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担任妇科主任多年,推进了人民医院妇产科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大力培养人才,使妇产科保持了重点学科的地位。在妇科和妇科肿瘤诊治中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处理了大量妇科疑难病症;承担院内外多量疑难病症的会诊。科研上在妇科恶性肿瘤方面开展了多项研究。先后进行了卵巢癌的临床治疗;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与临床治疗等相关研究;开展了子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研究;推动开展了妇科盆底功能重建的临床和研究。先后承担多项国家、部委、北京市、北京大学等多项基金;发表论文四百余篇;主编、参编专业书籍10余部。已指导毕业硕士毕业生4名,毕业博士生64名,博士后4名,在读博士研究生生4名。
责编:马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