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生殖道感染问题目前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关注的公共卫生及社会问题,女性生殖道感染不仅是妇科常见疾病,也会对生殖生育产生一定影响,为此,妇产科网很荣幸邀请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廖秦平教授就生殖道感染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相关分享。
问题一:请您谈谈目前临床常见的生殖道感染混合性阴道炎和复发性 vvc的发病情况、诊治方式, 以及国内外的诊疗新进展。
近年来,生殖道感染成为全国妇产科同道关注的问题,它与肿瘤、生殖内分泌、盆底等方面的疾病都具有相关性,甚至会导致多个不良结局。我国是世界第三大国,生殖道感染占妇科门诊就诊量首位,大约55%。其中阴道炎症占门诊就诊量的1/3,宫颈炎、盆腔炎各占10%以上,在一些基层和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其所占比率甚至更高。以下将对大家所关心的两个难治性的阴道炎症进行一些讨论:
混合性阴道炎
十几年来,中华医学会妇产科疾病感染协作组制定并推广了十多个专家共识和诊治规范,对于单纯性阴道炎症,遵循诊疗规范进行诊治,都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自阴道微生态检测系统使用以来,检测结果显示:大部分地区混合性阴道炎占女性阴道炎的40-60%。该种疾病是阴道炎治疗的难点,国际上也无混合性阴道炎的诊治指南和专家共识。2021年我国《混合性阴道炎诊治专家共识》的发布填补了这一空白,这一专家共识的出现为我国治疗女性混合性阴道炎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共识指出:混合性阴道炎常常比单纯性阴道炎治疗更困难、疗程更长,因此在原有的“有谁治谁,谁重先治谁”原则基础上,将治疗周期由7天延长至10-14天。
难治性VVC
国外资料显示,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在整个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发病人群当中占6-8%,后期提高到8-10%。2018年,我国大面积的流调显示,VVC致病菌中白色念珠菌占85-90%左右,RVVC的发病占15%。致病菌种没有太大变化,仅RVVC的发病比率有所增加,但耐药的白色念珠菌感染在增加,反应出VVC治疗中存在一定的问题。VVC诊治规范是我们国家感染组出台的第一个诊治规范,从检查、诊断到用药都做了详细规范和说明,并做了充分的宣传工作,但受到药品缺乏、医师认知不够等因素影响,VVC的治疗效果仍然十分堪忧,导致RVVC的发病比例在增加。
对于VVC用药方面,廖教授介绍到,近十几年来VVC治疗药物没有太多进展,局部用药仍为老药,有些是老药新用,如制霉菌素和两性霉素B由原来的口服用药改为局部应用,目前这些老药的耐药比率很低,非常适合一些基层单位或边远地区应用,但是这些药物疗程长,如制霉菌素需连续阴道内使用14天,两性霉素B需用一周,患者经常无症状了就停药,结果停药不久就复发。而克霉唑阴道片一直是我们国家治疗VVC的主流药物,疗效好1-2次用药就能治愈VVC。目前已实现了国产化,它的胶囊、软膏等制剂也已经上市。咪康唑仍是高中低三种剂型的阴道用药。在全身用药方面,氟康唑一直属于口服标准用药,但是耐药的白色念珠菌感染开始大量出现;伊曲康唑也是一直被经常应用的口服制剂。
另外,2023年早期在美国研发的奥特康唑由美国引进我国,应用于重度VVC的治疗,在我国经过临床试验目前作为新药已经上市,该种药物半衰期长达108天,对于重度VVC患者疗效好,同时对不要求生育的RVVC女性可能有潜在的益处,后者的适应症已经在美国经FDA批准应用于临床,但有生育要求的女性应慎用。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一种口服的抗念珠菌药物在妊娠期都是应禁用的。
感染规范和共识的持续推广工作
由于女性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政府和多个社会机构的关注,走基层的工作当中常常有关于生殖道感染知识的讲座,如国家卫健委以及医学继续教育中心在做的“连心工程”、县域的“千县工程”和初保基金会的“行走的医院”等。全国感染组专家下一步工作是进一步推广近年来发布的诊疗规范和专家共识,努力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廖教授表示,生殖道感染方面的工作会越做越好,人们的认知水平和医疗水平也会越来越高。
问题二:女性生殖道感染对生育有一定的影响,或将导致不孕不育、流产等问题, 对此, 希望您给大家分享一下应对方案。
目前,人口增长是我国的重大需求,妇科医生应该替国家分忧。从医学角度来讲,要减少由于疾病原因造成的人口负增长。从感染角度来讲,生殖道感染对不孕不育的影响很大,可导致流产、胎膜早破、新生儿宫内感染的发生,甚至造成产后新生儿感染,导致不良结局。对生殖影响最大的是沙眼衣原体、生殖支原体、淋菌以及一些特殊病毒,新冠疫情以后,二级以上医院都具备核酸检测的条件,使我们对这些病原微生物可以进行准确地诊断。廖教授呼吁,同道们应该号召生育年龄的男性和女性在备孕阶段应该进行检测,排除生殖道感染,如发现感染,应在治疗痊愈后再进行备孕。在早孕建档时,同样要进行生殖道分泌物检测,尽早治疗生殖道炎症,减少流产的发生;分娩前更应该排除生殖道感染,保障顺利分娩。同样青年男性感染后的附睾炎、输精管炎也会导致将来的管性不育,同样应该引起重视。
总体来讲,不孕不育的预防应该关口前移到最早的性生活,生殖问题事关男女双方的问题,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一定要注意两性的生殖健康,提倡健康性生活,避免生殖道炎症发生。生殖道感染早期的发生会造成一系列相关问题,因此一定要做好早期预防。
专 家 简 介
廖秦平 教授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长聘教授。现任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妇儿部部长兼任妇产科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主要学科研究方向:妇科肿瘤学、女性生殖道感染、女性性医学。拥有国家发明专利4项。
1982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1994年1月至1996年7月在美国德州大学医学院Galveston医学中心妇产科实验室作为博士后从事妇产科临床基础研究两年余。2003.1至2003.3 在德国Frebueg大学妇产医院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临床工作上与国外同道进行临床交流,其临床技能获得外国同道的好评。
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掌握了扎实的妇产科临床理论基础知识并且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是中国妇产科感染领域和女性阴道微生态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带头人。
目前已指导毕业博士生100余名、硕士生多名、博士后人员7名,并指导多名研修生。主持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重大专项、卫生部行业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20余项。近年共发表SCI文章50余篇,中文文章300余篇。
作为第一获奖人曾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 科技成果奖二等奖,以及第五届“妇产科好医生-林巧稚杯”、德艺双馨“人民好医生”、北京市妇女儿童工作先进个人称号等荣誉。
主要撰写书籍:《ATLAS OF FEMALE VAGINAL MICRORCOLOGY》、《子宫内膜细胞病理学图谱》、《女性阴道微生态图谱》、《妇产科学》 、《妇产科综合征》、《子宫颈细胞与组织病理第2版》、《肿瘤生育学临床实践——临床问题和解决方案》、《临床药物治疗学丛书-感染性疾病》等。
主要社会任职
原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副会长
原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感染疾病协作组组长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常委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副会长兼常务理事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常务理事
原中国性学会常务理事兼性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促会妇产微生态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生殖道感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衰老促进会理事会理事
中国抗衰老促进会女性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中药协会女性生殖健康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会妇科分会常委兼肿瘤学组成员
北京妇产学会外阴阴道疾病分会 第一届名誉主任委员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妇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女医师协会会长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微生态学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委员会妇产科专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妇产科专科医师分会常委
北京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常委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常务编委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常务编委
《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编委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编委
《AJOG中文版》编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