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亚洲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肌症协会(ASEA)组织的2024年第12届亚洲子宫内膜异位症大会(ACE 2024)于9月19-21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隆重召开,中国专场成为此次盛会的亮点。首届亚洲子宫内膜异位症大会于2010年在我国上海成功举办。此次会议不仅为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和展示成果的平台,而且成为亚洲妇科及子宫内膜异位症领域增进理解、促进交流的重要论坛。
中国妇产科网特邀此次出席中国专场的国内领域顶尖专家,为您带来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症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前沿观点,共同探讨国际医疗合作的未来之路。本期我们邀请到了山东省立医院的王国云教授围绕铁过载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展开深入探讨。
中国妇产科网:
王教授,您在研究中发现了铁过载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之间存在怎样的具体关联?这一发现对于我们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有何重要意义?
王国云教授: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正在逐渐上升,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该疾病的主要症状包括疼痛和不孕,但其具体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是一个谜。目前,学者们提出了多种可能发生机制,包括内异症是炎症性、免疫性、遗传性和激素依赖性等疾病,但这些理论尚不能完全解释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铁过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腹腔液和病灶中铁浓度升高,并与卵巢功能的下降存在一定的关联。特别是在内异症相关不孕的患者中,铁浓度的升高可能是导致不孕的可能重要因素。
铁浓度与早期诊断
我们通过磁共振的铁序列测定,希望达到早期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目的。研究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铁浓度与非内异症患者相比病灶局部明显升高,这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潜在靶点。
铁浓度升高的影响
铁浓度的升高可能引起体内一系列变化,如颗粒细胞功能的障碍,进而影响生育力。因此,调节体内铁浓度可能成为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新方向。
治疗展望与生育力保护
当前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主要是基于其是雌激素依赖性疾病的特点,但这些药物往往只能暂时性抑制,对改善妊娠结局效果有限。因此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育力保护至关重要。随着发病率的上升和生育年龄的推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早筛早诊和生育力保护成为了内异症研究的重要课题。
中国妇产科网:
您认为基于铁过载机制的研究,未来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上可能有哪些新的策略或方向?这些新策略的临床应用前景如何?
王国云教授: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现状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目前主要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药物治疗包括GnRH-a类药物、口服避孕药、孕激素和非载体类抗炎药。这些药物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除非甾体抗炎药,其他药物还能缩小病灶,但药物需要长期应用,一旦停药患者症状就会复发。当药物治疗无效,或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直径大于等于4厘米,或合并不孕症时,我们会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需根据患者年龄和临床问题进行个体化选择,保守型手术后复发率高,需要药物进行长期管理。现有的内异症治疗方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复发率都相当高,且在提高生育率方面作用有限。药物治疗期间,患者可能不排卵,这对于希望生育的患者来说不是最优选择。手术治疗有可能影响盆腔环境和卵巢储备功能,且术后复发率较高。
铁过载机制的研究发现
我们近期研究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腹腔液和病灶中铁浓度升高,且与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呈正比关系。高浓度铁可能影响卵子颗粒细胞的分泌功能,进而促进病灶生长和免疫细胞功能异常。铁过载机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新治疗策略与方向
基于铁过载机制的研究,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包括通过去铁治疗降低体内铁浓度,以改善卵巢储备功能,从而提高生育率。这种新的治疗策略有望在改善生育方面取得更好的疗效。目前的治疗药物在改善生育方面的效果有限,因此,寻找新的治疗药物和治疗靶点,可能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新策略的临床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基于铁过载机制的研究,未来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些新策略的临床应用将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并为希望生育的患者提供更多可能性选择。妇科医生和研究人员正积极探索这一领域,以期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策略。
ACE 2024
专家风采
王国云 教授
山东省立医院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生殖生育研究和出生缺陷防控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立医院妇科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分会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妇科专委会常委
❖山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委
❖山东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协会分会副主委
❖山东省医师协会妇科微创医师分会主委
❖山东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学组组长
❖山东省医师协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培训基地主任
❖《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现代妇产科进展》编委
主要致力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现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1项,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及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课题9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SCI收录40余篇。
精彩花絮
图源:部分内容来自ACE官网、ACE 2024中国专场专家团队
责编: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