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亚洲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肌症协会(ASEA)组织的2024年第12届亚洲子宫内膜异位症大会(ACE 2024)于9月19-21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隆重召开,中国专场成为此次盛会的亮点。首届亚洲子宫内膜异位症大会于2010年在我国上海成功举办。此次会议不仅为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和展示成果的平台,而且成为亚洲妇科及子宫内膜异位症领域增进理解、促进交流的重要论坛。
中国妇产科网特邀此次出席中国专场的国内领域顶尖专家,为您带来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症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前沿观点,共同探讨国际医疗合作的未来之路。本期我们邀请到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薛晴教授,围绕子宫内膜异位症雌激素作用机制与根治性术后长期管理进行深入探讨。
中国妇产科网:
薛教授,您在研究中发现了哪些关键的分子机制或信号通路,这些是如何具体解释子宫内膜异位症中雌激素依赖性和独立性机制的?
薛晴教授:
在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中,我们团队发现了一些关键的分子机制和信号通路,这些发现有助于解释疾病中的雌激素依赖性和独特性机制。
首先,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它主要影响育龄女性,可能与在位内膜经血逆流后在盆腹腔内发生的免疫逃逸、侵袭增强和血管生成有关,这可能导致内膜在异常位置种植和生长。这种疾病的发展与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因为发病高峰出现在育龄期,即体内雌激素活跃的时期。绝经后,随着雌激素水平的下降,疾病通常不会进一步发展。
自2005年起,我们的研究集中在雌激素通路的上游转录因子(如SF1)、雌激素合成关键酶(如芳香化酶)以及雌激素受体的亚型ERβ。我们发现,内异症中这些因子的异常高表达与甲基化异常降低有关,这促进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此外,我们还发现PGE2、IGF1等因素能够上调雌激素通路中的关键酶及受体的活性,从而诱发疾病。
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降低患者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但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可能会有副作用,如降低骨密度和抑制排卵,这对有生育需求的女性造成了困扰。
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新的分子靶点,转录因子21(TCF2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构建了一个子宫和卵巢特异性敲除TCF21的小鼠模型,发现在内异症患者的在位内膜中,间质细胞的比例明显增加,进一步验证了“在位内膜决定论”,同时表明间质细胞在疾病发病机制中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并且发现TCF21通过LIMK2/Cofilin通路促进异位病灶黏附和侵袭的分子机制。这些研究结果为我们理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复杂性和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线索。
中国妇产科网:
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治性外科手术后,患者通常会面临哪些主要的更年期症状?您认为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
薛晴教授:
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治性外科手术后,患者通常会面临一些更年期症状,这些症状对她们的生活质量有着显著影响。根治性外科手术通常指的是子宫和双侧卵巢的切除,这会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骤然下降。
根据法国的一项研究,这些患者常见的更年期症状包括由于雌激素降低引起的血管收缩症状,如潮热和盗汗,以及情绪障碍、睡眠困难和性功能影响。长期来看,雌激素水平的降低可能导致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骨折风险增加以及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增加。这些症状在不同的患者中表现出的严重程度和具体表现可能会有所不同。
为了改善这些症状,我们通常会在切除子宫的患者中,使用单雌激素进行更年期的治疗或替代。然而,在内异症患者中,即使进行了子宫切除的根治性手术,我们仍然建议在雌激素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添加孕激素。这是因为在一些患者中,可能存在未被切除的深部结节性内异症,单用雌激素可能会导致疼痛症状的增加。
因此,我们推荐在子宫和卵巢切除后,患者同时使用小剂量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我们有多种制剂可供选择,如小芬吗通,替勃龙(包含雌激素、孕激素和雄激素)等。使用原则是以安全、小剂量、有效为原则,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找到最小的有效剂量。这样,患者不会出现潮热症状,情绪和睡眠质量不受影响,同时长期监测心血管系统和骨密度保持在正常范围内,这是最理想的治疗效果。
ACE 2024
专家风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薛晴教授在ACE 2024大会中国专场上进行精彩演讲。
薛 晴 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博士后
科研方向主要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卵巢储备功能低下相关研究。擅长不孕不育的各种辅助生殖技术及内异症和排卵障碍性疾病的诊治。
❖美国生殖研究学会委员(American Society for reproductive Investigation)
❖中华预防医学会生育力保护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生殖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生殖医学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妇产微生态医学分会常务委员
❖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生殖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妇科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常务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产科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常务委员等
近年来主持10项国家和省部级基金,包括十三五和十四五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等;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科技创新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项,获得第二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医学科技创新大赛生育健康专场应用基础研究组铜奖,获专利1项;以第一作者和责任作者发表SCI文章数十篇;14次参加国际大会受邀和口头发言,2次获得国际奖;担任《妇科与生殖内分泌掌中宝》主编,《生育力保存的原则与实践》副主译,参与中国《子宫腺肌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指南(第三版)》、《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生育力保护的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3项指南的编写。
精彩花絮
图源:部分内容来自ACE官网、ACE 2024中国专场专家团队
责编: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