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网:请陈教授介绍下我国子宫内膜癌的诊治现状,新的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对精准治疗有怎样的推动意义?
实际上,中国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与治疗方面已与世界接轨。目前,国内的分子分型技术在绝大多数地区得到广泛应用,甚至在某些方面已领先于部分国家和地区。以日本及部分欠发达地区为例,子宫内膜分子分型的推广和应用并不如中国广泛,且相关费用多需患者自费承担,这无疑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从这一层面来看,中国在子宫内膜癌诊疗方面已跻身国际一流行列。
然而,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与治疗方面具备坚实基础,能够开展分子分型并进行规范化诊疗,但在临床研究方面,尤其是涉及创新药物、新疗法或新方案的高质量临床研究上,仍明显落后于国际步伐。当前,大部分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研究源自欧洲或美国,中国本土的这类研究数量相对较少。因此,这一方面我们仍需付出更多努力。
分子分型在子宫内膜癌诊疗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事实上,在高质量的诊疗中心,若临床工作中缺少分子分型环节,医生们在处理子宫内膜癌病例时往往会感到有所欠缺,这是因为不同分子分型的子宫内膜癌预后差异显著。如今,许多诊疗工作都需基于分子分型来开展。例如,对于高级别的子宫内膜癌,若不进行分子分型,可能会将其归类为预后较差的类型。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在手术后给予患者非常积极的辅助放疗或化疗。然而,若患者为POLE突变类型,这是预后最佳的一种类型,实际上完全可以不进行治疗,仅通过随访患者就能获得极佳的预后。此外,对于那些从病理类型上看似预后不错的病例,如果不区分出预后特别差的类型,如P53突变类型,或者未将其与其他子宫内膜癌亚型明确区分开来,这些患者可能无法得到针对性的有效治疗,从而导致预后更差。因此,分子分型对子宫内膜癌的诊疗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妇产科网:请陈教授谈谈子宫内膜癌术后的辅助治疗的选择策略,近些年有哪些新兴的治疗方法作为子宫内膜癌术后辅助治疗的新选择?
首先,就子宫内膜癌术后的辅助治疗策略来看,随着对其分子分型研究的深入以及高质量临床研究工作的推进,当下的治疗策略呈现出明显的精准诊疗的特点。
例如,不同分子分型的子宫内膜癌有着不同的处理方案。像POLE突变类型的子宫内膜癌,如前文所述,其预后状况非常好,无需特殊处理。而P53突变类型的子宫内膜癌,这类癌症对化疗相对更为敏感,所以术后辅助治疗通常以化疗为主的方案,并且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添加局部放疗。至于MMR-d类型的子宫内膜癌,由于其预后相对较好,在术后辅助治疗时会采取较为保守的策略,不会选用过于激进的治疗方式。例如在面临放疗加化疗或者仅放疗的选择时,可能直接采用单纯放疗即可。这种依据分子特征做出的个体化方案选择,充分体现了当下子宫内膜癌术后辅助治疗策略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对于最常见的NSMP类型,其术后辅助治疗大多参照过往的传统方案,这些传统方案基本上是基于这种类型子宫内膜癌的预后状况而制定的。
其二,子宫内膜癌术后辅助治疗的新方案有了显著发展。以往的术后辅助治疗主要以单纯的化疗或者放疗为主,而如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体偶联药物和靶向药物开始更多地被应用于临床治疗。
随着针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高质量临床试验的开展,对于晚期、复发或者存在残留病灶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而言,术后辅助治疗在采用TC方案的基础上,还需要增加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于P53突变、NSMP等类型的晚期患者,在此基础上再加上PARP抑制剂的维持治疗,可能会取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另外,针对更晚期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在二线、三线治疗方面,抗体偶联药物现已可供使用。这类药物具有靶向性更强、毒性更低、有效性更高等特点。例如,T-DXT这类药物,将为子宫内膜癌晚期的治疗提供更多样化、更有效的方案选择。
妇产科网:由陈教授带领建立的“妇科肿瘤多学科会诊肿瘤综合治疗模式和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为患者提供系统性、一体化的诊疗系统,请陈教授分享下“一站式+多学科”的管理经验。
随着对子宫内膜癌及肿瘤认识的深化,肿瘤诊疗已不再是妇科肿瘤医生的专属任务,而是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共同参与和评估。特别是在肿瘤评估环节,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分析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考虑到许多患者常伴有各种合并症和并发症,多学科团队的协作显得愈发关键。
传统的诊疗模式往往让患者在不同科室间来回奔波,如先访妇瘤科,再转内分泌科、放射科、放疗科等,过程繁琐不堪。由于各科室间沟通不畅,可能会出现不同科室给出相互矛盾诊疗意见的情况,令患者感到困惑和无助。因此,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应运而生,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诊疗服务。
所以多学科诊疗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不同专科的医生能够坐到一起,通过面对面的深入交流,即时共享患者的具体病情,实现实时沟通与协作。这种模式能够为患者量身定制综合诊疗方案,这是传统逐个科室就诊模式所无法比拟的。
在多学科诊疗中,志同道合的医生们围绕某一种或某一类特色疾病展开交流探讨,各抒己见。在这个过程中,医生们能够不断反馈、互相学习、共同提升。每个专科在疾病认知和诊疗方法上也能得到持续改进,从而整体提升针对该疾病的诊疗效果。
以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为例,我们始终采用多学科诊疗模式。从最初的评估到治疗,再到治疗完全缓解、缓解后的进一步评估、后续随访,以及辅助生育治疗和生育后的全程管理,我们都会为患者提供清晰、全面的指导,让患者无需担忧。
即使患者合并有其他病症,如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症、高脂肪肝等,也不必忧虑。因为我们拥有一支规范且高效的多学科团队,能够为其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的管理。只要患者遵循我们制定的诊疗节奏,就能获得最佳的诊疗服务。
我们不希望患者因对医生的不信任而奔波于不同医院之间,这种四处辗转的就诊方式不仅令患者心烦意乱,还可能因各个环节的脱节导致疾病治疗无效或病情进展。因此,一个多学科诊疗的平台能够为患者提供最优质、最全面的服务和诊疗,确保患者获得最大程度的获益。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副院长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子宫体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女性生殖道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第二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产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上海医师协会妇科肿瘤分会副会长
❖《Journal of Gynecologic Oncology》主要编委
责编:马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