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品牌专栏
大医专访 | 卢光琇教授:初心——女承父业,助力“优生梦”
2023-03-21
作者:卢光琇 教授
来源:医说生殖 公众号
浏览量:33011

初心篇



不忘初心,大爱无疆。谈到中国的试管婴儿,大家必然会想到卢光琇教授。1978年,世界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我国医学遗传学和中国人类优生学的奠基者和见证人卢惠霖老教授因此提出了在我国进行试管婴儿的构想。为了圆父亲的“国人优生梦”,当时已在外科积累近20年的卢光琇教授毅然放下手术刀,拿起试管,从零开始,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卢光琇教授用常人无法企及的毅力践行着最初的誓言,精耕生殖遗传领域40余载,一个又一个全国乃至世界“第一”被创造,一个又一个健康婴儿见证着她缔造的医学奇迹,无愧于医界传奇,人生楷模。

 

值此大陆辅助生殖技术成功应用35周年之际,医说生殖媒体平台特别采访了我国人类生殖工程领域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首席科学家、终身荣誉院长卢光琇教授,让我们一起聆听卢教授传奇多彩的故事,感悟大陆辅助生殖技术起步发展的艰辛和卢教授对年轻一代生殖医生的建议。


20230321961149.png

点击上方图片,观看大医专访视频 ↑ ↑ ↑



您最初从医是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是什么原因让您放下手术刀,拿起试管进入全新的辅助生殖行业?


毅然改行·女承父业


提起中国的试管婴儿,就不能不提卢光琇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父亲卢惠霖教授的指导下,卢光琇教授等一批科学家通过艰苦奋斗,让中国的试管婴儿技术迎头赶上,为我国优生优育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被患者誉为中国“试管婴儿之母”的卢光琇教授,之前竟然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女外科医生。为父圆梦,则是促使她毅然改行,走上辅助生殖这条道路的主要原因。自此,成就了一段女承父业的佳话。


20230321933238.png

△ 1980,在卢惠霖的指导下,开始从事辅助生殖技术研究


千险万阻·致力优生梦


20世纪70年代,卢惠霖教授在医学遗传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并带动我国医学遗传学整体水平的快速前进,被科学界公认为中国医学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长期的遗传学研究中,一直没有停止研究如何在配子及胚胎水平实现遗传学改造,进行积极性优生的途径。卢光琇教授回忆道,我的父亲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期间师从于著名的进化生物学家、遗传学家和胚胎学家摩尔根。回国后,他与湘雅医院妇产科的胡信德教授建立产前诊断学科,并终身致力于中国家庭的优生优育。


面对当时国内缺乏“积极性”优生策略,卢惠霖教授苦苦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直到1978年,英国第一例“试管婴儿”的诞生。已是78岁高龄的卢惠霖教授立即感受到,他一直苦苦寻求的如何通过遗传优生来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问题有了实现的途径。卢惠霖教授在获悉试管婴儿成功的消息后,马上向学校和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在中国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研究,通过辅助生殖技术结合遗传学手段来进行遗传优生的设想。但是,这项科研一开始就遇到了很大困难。不仅人们在观念上难以接受,甚至还有人越过学校,写信给省科技厅,向省里施加压力,阻挠这一科研项目的实施。


然而谁能够帮助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完成这一伟大设想呢?卢惠霖教授最疼爱的小女儿、从事湖南医学院局部解剖与外科手术学教学的卢光琇教授,最先了解到父亲提出的在中国开展人类生殖工程研究的积极意义,同时被父亲的暮年壮心所感动,主动提出要为父亲分忧解难。


她悄悄地问卢惠霖教授:“让我来,能行吗?”卢惠霖教授听了十分赞赏女儿的想法和勇气,但还没有马上答应,对她说:“你以前从事的是外科,现在从事这样一个全新的领域,会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你要开展试管婴儿项目,没有这方面的基础,需要从零开始,要懂得胚胎学、遗传学、生殖内分泌学,还要有细胞培养的科研技术。你不但要做研究人员,还要做技术员,甚至要当工人。”那是38岁的卢光琇教授已经想到了这些困难,甘愿为这项事业奉献力量,做出牺牲。卢惠霖教授在考虑几天后,终于答应了女儿的请战。就这样,父亲手把手将女儿引进人类生殖工程研究新领域,此后也就定下了卢光琇教授后半生要走的道路。


20230321101348.png

△ 90年代中期在显微镜下做试验



1988年6月7日,我国首例供胚移植试管婴儿出世,这是我国生殖遗传史上重要的印记。请您谈一下,当时辅助生殖技术应用过程中面临着哪些困难和挑战?您是如何克服的?


从零开始·建成精子库


1981年,生殖工程研究组刚刚组建时,一无房子,二无设备,除了卢光琇教授外,其他人像走马灯似的来了又走,固定不下来。对于卢光琇教授,得到的除了艰苦、繁杂的工作,还有许多委屈心酸的泪水。困难可以顶得住,委屈可以肚里吞。实验进展不顺利、实验条件摸索失败、国内没有可参照的文献和书籍,为此她哭过许多回,但是为了实现父亲的理想,完成他的“优生优育梦”,卢光琇教授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它做出来。哭完了继续干,劲头一点不减。


筹备组没有实验场地,众人便在办公室用布隔开一方小天地;没有资金购买实验设备,卢光琇教授就靠着父亲的面子向其他实验室借来试管、烧杯等器材,向液氮工厂讨要液氮制作冷冻精子保护剂,并自己动手改造旧设备制成恒温箱。这些硬件虽然简陋,但经过这些心灵手巧的科学家一番改造、打磨,毕竟能用。精子库是辅助生殖技术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建立精子库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是技术零基础,而且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精子标本的匮乏。虽然捐精在今日已被社会视作同献血一样高尚的人道主义行为,但在80年代,捐精一事,闻所未闻,一提起来便叫人为难得面红耳赤。精液又与两性、生育大事紧密结合在一起,相信没几个人愿意冒突然被陌生人叫“爸爸”的风险。因此,不但精子实验室男同志去门诊向病人收集精液无果,就是男医生也不愿意主动捐精。卢光琇教授只好求助于自己的先生林邦俊,这才有了实验所用的第一份精子标本。后来夫妻二人去煤矿动员,再加上各路熟人、朋友也来捐献,逐渐打开了精液捐献渠道。经过多番宣传、劝说,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捐献精液,精子标本不足的问题才渐次解决。在获得精液后,实验团队选取优质精子进行冷冻复活实验,最终在1981年底,卢氏父女领导的医学团队在湖南医科大学建成了我国首个人类精子库。


20230321403177.png

△ 1981年构建我国第一个人类精子库,并指导助手进行精子解冻


20230321272207.png

△ 1983年构建的早期改良冷冻精子库



艰难取卵·攻克试管婴儿难关



当年获取精子标本虽然不易,但其难度与获取卵子标本的难度相比,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与男性动辄可生产上亿个精子不同,一个女性终其一生也仅有500个左右的成熟卵子。在当年的医疗水平下,由于阴道B超技术不够发达,要获取卵子,就必须手术开腹,靠医生凭借手感寻找卵泡,然后将卵泡抽出来,放在无菌的试管中。在男性连精液都不愿捐赠的时代,想要女性捐献卵泡,其难度可想而知。为获取实验所需卵子,卢光琇教授只能去妇产科手术室外寻求病人废弃的卵子。她常常是连续在手术室外等待多天,也没有得到一颗卵子,还要忍受无数的白眼与嫌弃。委屈无比的她向父亲哭诉。在父亲的帮助下,有了手术室医生的配合,卢光琇教授才顺利得到了做实验所需的卵子。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更是试管婴儿技术需要重点攻克的难关。这个技术是在体外将采集到的卵子与精子一起放置于特定培养环境中,以完成卵子体外受精及早期胚胎体外发育的过程。男性的精浆中存在一些物质会抑制精子获能,使卵子无法受精,因此精液必须经过处理,待精子经过优选并体外获能后,再按照每个卵子5-10万条精子的比例进行体外受精。卵子受精后,需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待胚胎发育至6至8个细胞的阶段,再进行胚胎移植。子宫内膜的容受性与胚胎发育的同步是胚胎着床成功的重要因素,胚胎只有在特定的植入窗才能发生种植。卢光琇教授团队在有限条件下进行了供胚移植。当时可谓是困难重重,因为国内生殖内分泌水平非常低,简陋的研究条件,并且国内基础基本为零,经验无从借鉴根本,体外受精实验常告失败。在没有冷冻技术和超声影像学支撑的条件下,最难攻克的难点就是胚胎发育要与女性子宫内膜“窗口期”同步,当时只能依靠月经周期推算排卵时间尝试进行胚胎移植。如果两者不同步,胚胎就不能着床。在不懈地努力和坚持下,卢教授与父亲成功实现了供胚移植,但是当年想做试管婴儿的初衷是对单个受精卵进行遗传学改造,来解决优生优育的问题,但是没想到将来会在不孕症治疗中发挥这么大的作用。由于体外培养的过程中,培养箱里需要一定浓度的高纯二氧化碳,以维持胚胎培养基中的PH值稳定。但是当时湖南没有专门生产高纯二氧化碳的厂家,他们只好从一家酒厂引进二氧化碳,由于这些二氧化碳中含有乙醇,结果培养箱里全是酒味。前来考察的耶鲁大学科研人员开玩笑说:“这些孩子生下来一定是酒鬼”。这充分表明当时长沙试管婴儿技术在起步阶段的步履维艰。


20230321542133.png

△ 1988年,卢惠霖怀抱国内首例供胚移植试管婴儿罗优群



孜孜不倦·硕果累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卢光琇在国内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体系,开展不孕与遗传门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 ·1981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人类精子库;

  • ·1983年诞生了全国首例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婴儿;

  • ·1988年诞生了中国首例供胚移植试管婴儿;

  • ·1990年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鼠胚模型,并在人类应用上获得成功;

  • ·1991年诞生了世界首例畸形精子分离术治疗后的正常婴儿;

  • ·1993年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精子显微授精模型;

  • ·2000年诞生了全国首例经超快速冷冻胚移植的“试管婴儿”;

  • ·2005年诞生了全国首例经孕前诊断排除“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的正常婴儿;

  • ·2012年诞生了国际首批经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PGD/PGS试管婴儿;

  • ·2015年诞生全国首例“无癌宝宝”;

  • ·2016年诞生全国首例经MicroSeq排除染色体平衡易位的健康宝宝;

  • ·2019年诞生国内首个阻断乳腺癌或卵巢癌易感基因突变的“无癌宝宝”;

  • ·2019年诞生β地贫PGD+HLA配型成功的试管婴儿。



·2020年


  • ·中信湘雅—复旦大学强强联合,发现受精卵分裂失败的致病机制;

  • ·国际首次 中信湘雅发现导致女性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新基因;

  • ·攻克子宫腺肌症 巨大子宫腺肌症“三瓣法”切除患者成功诞下试管宝宝。



20230321445036.png

△ 2018年,中国及湖南首例试管婴儿已经步入而立之年。在纪念湖南首例试管婴儿诞生三十周年的晚会上,卢光琇教授特意穿上喜庆的红色旗袍,与大大小小的试管婴儿们开心地自拍合影。


20230321179623.png

△ 2000年,怀抱首例超快速冻存供胚试管婴儿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您和父亲卢惠霖教授、儿子林戈教授数十年来共同致力于“优生强国梦”。同时,您也是一名优秀的老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生殖医生,请您也为全国生殖医生提一些中肯意见和建议。


生息繁衍·意义非凡


生殖医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科学,但这个学科的意义却非常深远。自古以来,生息繁衍是生命赖以延续的基础,我们生殖医学的意义,便是让在生育上遇到困难的人群,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特别是在人口开始负增长的今天,生殖医学更是使命重大。党的二十大明确表示,要“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生殖医学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在解决不孕不育难题、促进人口生育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希望我们广大生殖医学医生能够扎根临床,刻苦钻研,自觉承担起这份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破解更多生育难题,为服务人口政策调整做出更多贡献。


图片8.png

△ 2017年8月,英国《自然》杂志报道,中信湘雅2016年共完成41000个IVF周期,约占美国总数的14。


薪火相传·勇攀高峰


就我的个人经历而言,从小接受父亲的教诲,喜爱大自然、热爱生命;同时在求学道路上获得了许多良师益友的帮助。因此,当我畅游在科学海洋里,倍感幸福。作为一名老师和学科建设者,我也用同样的方式严格要求我的学生,她们常常开玩笑说对我“又爱又恨”。我们的医生和研究员们从不计较付出的时间精力,大家的目标非常明确,都是把实现卢老毕生的愿望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实现中国家庭的优生优育。这是一种广义的继承,不仅是我的孩子,包括我学生都是按照卢老的愿望,坚守在推动优生优育发展的各个环节。优秀的红色基因一定要薪火相传,一代代的传递下去。作为一名科学家,不为钱,也不逐利,我们的追求就是解决老百姓的事件问题。病人是我们的导师,他跟我们提出很多的问题,那就需要我们一个个去解决。我还觉得需要有科学家精神,能立于世界之林不败,要攀登科学的高峰,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科研就是要坚持走自己决定对的路,不管别人怎么说,也要耐得住寂寞,抵御诱惑。不要只关注个人的得失,发表文章和实施研究要真的解决具体问题,或者是在基础研究上提出新的想法。我们团队中的新一代医生和研究者们都是来自临床,他们所关注的和研究的方向要来自临床需求,解决临床的问题。另外,每个人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发挥团队的作用,将你所从事的专业,跟大家结合在一起去解决病人依赖问题。我坚信,我们的团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20230321544315.png


△ 2014年向母校中南大学捐赠1000万元,恢复成立“卢惠霖教育基金”


20230321292497.jpg


生殖学苑·隆耀新生


扫描二维码进入专区

get更多精彩内容


医说生殖公众号二维码.png

评论(0)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