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品牌专栏
指南研习 | 《孕产妇围分娩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专家共识》分步拆解,精准速查!
2025-03-11
作者:龚薇
标签:
其他
  
来源:妇产科网微信公众号
浏览量:794
近年来,我国女性的平均生育年龄呈上升趋势,妊娠合并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免疫性相关疾病、心脏疾病等)的风险随之增加,孕产妇高危因素也更为复杂。一般情况下,孕产妇经阴道顺利分娩无需使用抗菌药物;但若其存在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如胎膜早破、心脏疾病等)或/和分娩过程中发生特殊情况(如产后出血、严重损伤)等,则可能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对于围分娩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问题,部分国内外指南提出了总体原则,但如何根据孕产妇围分娩期的具体情况实施分层管理并针对性地使用抗菌药物,如何细化预防用药方案,如何在预防用药结束后监测与评估以确定是否加用抗菌药物治疗等,目前尚缺乏具体指导意见。 本文针对中国优生科学协会2025年新发布的《孕产妇围分娩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专家共识》内容进行研习整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理解。 一、共识制定方法与适用范围 (一)制定方法与证据分级 1、GRADE证据分级: (1)证据质量:A(高)至D(极低),基于随机对照试验、观察性研究及专家意见。 (2)推荐强度:强推荐(1级)与弱推荐(2级),如“剖宫产术前单剂头孢唑林”为强推荐(1B)。 2、制定流程: 由53位多学科专家参与,通过德尔菲法多轮论证,结合国内外指南(ACOG、WHO)及中国本土数据形成13条核心推荐。 (二)适用范围 1、适用人群: 孕周≥28周、未合并感染的孕产妇,重点关注低风险(绿色)或有合并症者(肥胖、糖尿病等)。 2、排除人群: 妊娠风险分级为紫色(传染病)及橙色(活动性肺结核)。 二、存在感染相关高危因素孕产妇的抗菌药物使用 (一)胎膜早破 1、足月胎膜早破: 用药指征,符合以下任一条件: ①近5周内GBS筛查阳性 ②妊娠期GBS菌尿 ③既往有GBS感染新生儿分娩史 ④GBS定植状态不详且胎膜早破≥18小时 ⑤GBS定植状态不详且体温≥38℃ ⑥GBS定植状态不详且既往妊娠期GBS阳性 2、未足月胎膜早破(<37周): 立即启动抗菌药物,优先覆盖GBS及革兰阴性菌,推荐头孢唑林2g静脉滴注(证据等级C)。 (二)肥胖 1、剖宫产剂量调整: (1)体重≤80kg或BMI≤30kg/m²:头孢唑林1g单剂。 (2)体重>80kg或BMI>30kg/m²:头孢唑林2g单剂(弱推荐,证据等级C)。 2、头孢菌素过敏者: 使用克林霉素900mg+氨基糖苷类(按实际体重计算)。 (三)糖代谢异常 1、无症状菌尿: (1)阿莫西林500mg口服,q8h,3-5天; (2)头孢氨苄500mg口服,q8h,3-5天; (3)磷霉素氨丁三醇3g口服,单剂(证据等级B)。 2、围分娩期血糖控制: 目标4-7mmol/L,产后鼓励母乳喂养(证据等级C)。 (四)其他合并症 1、贫血: 无需额外增加抗菌药物,以纠正贫血为首要目标。 2、免疫抑制剂使用: 无需调整方案,但需严密监测感染征象。 3、其他: 合并结构性心脏病者,剖宫产术前常规预防用药,术后继续抗菌药物5-10天预防感染;发绀型心脏病或人工瓣膜者,阴道分娩前0.5-1h使用抗菌药物(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克林霉素或阿奇霉素等),阴道分娩后可不继续用药,但建议优先选择剖宫产。 三、阴道分娩孕产妇的抗菌药物使用 (一)产时发热 1、非感染性因素(如硬膜外镇痛相关): 体温≤38℃,无需抗菌药物。 2、感染性因素(如羊膜腔感染、泌尿系统或呼吸系统感染等): (1)立即使用治疗性抗菌药物。 (2)若疑诊或确诊感染,需覆盖需氧菌及厌氧菌。 (二)会阴裂伤与器械助产 1、Ⅰ-Ⅱ度裂伤: 无需抗菌药物,强调缝合技术与术后护理。 2、阴道壁裂伤缝合、Ⅲ-Ⅳ度裂伤: 单剂头孢唑林+或头孢呋辛+/-甲硝唑,疗程24h,合并肠道污染延长至48小时(证据等级C)。 3、器械助产: 无高危因素者不推荐常规用药(弱推荐反对,证据等级D)。 4、阴道分娩合并产后出血≥1500ml: 单剂预防性抗菌药物。 四、剖宫产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 (一)术前用药 1、时机: 切皮前0.5-1h给药(强推荐,证据等级A)。 2、方案: (1)首选头孢唑林(或头孢呋辛)1-2g±甲硝唑500mg。 (2)头孢菌素过敏者:克林霉素900mg+氨基糖苷类,或氨基糖苷类+甲硝唑(证据等级C)。 (二)术中与术后管理 1、术中追加指征: (1)出血量>1500mL:术中追加头孢唑林或头孢呋辛1剂,术后每8h给药1次,总疗程≤24h。 (2)手术时长>3h:术中追加头孢唑林或头孢呋辛1剂(证据等级C)。 (3)若联用甲硝唑,术中需追加,术后每6h给药1次,总疗程≤24h 2、肠管损伤污染: (1)Ⅲ类切口(污染切口):延长抗菌药物至48h。 (2)Ⅱ类切口(清洁-污染切口):维持原方案(证据等级C)。 3、术后感染处理: (1)浅层感染:局部清创,无需抗菌药物。 (2)深层感染:广谱抗菌药物(如头孢西丁)联合影像学评估。 五、围分娩期感染综合防控 (一)非药物措施 1、术前准备: 剖宫产术前使用皂液清洁全身,避免常规备皮(证据等级B)。 2、术中保温: 维持核心体温≥36℃,减少低体温相关感染风险(证据等级C)。 (二)健康宣教 1、患者教育: 强调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性,避免自行停药或滥用。 2、术后随访: 产后1周评估切口愈合,高危人群(如Ⅲ-Ⅳ度裂伤)需加强监测。 六、总结与核心推荐 (一)核心原则 1、分层管理: 根据感染风险、分娩方式及合并症制定个体化方案。 2、精准用药: 严格把握用药指征、时机与剂量,避免过度或不足。

评论(0)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