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更新 | 《低级别浆液性卵巢癌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新增基因检测、靶向治疗等推荐方案!
2025-03-14
来源: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浏览量:1252
低级别浆液性卵巢癌(low-grade serous ovarian carcinoma,LGSC)是卵巢癌的一种亚型,发病年龄相对年轻,预后优于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high-grade serous ovarian carcinoma,HGSC)。2020年,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业委员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学组)、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生殖道疾病诊治分会以及中国优生科学协会肿瘤生殖学分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撰写了《低级别浆液性卵巢癌的专家共识(2020年版)》,为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指导。本共识在原版本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及我国临床实践,就该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高危因素、组织病理学诊断原则和标准、基因检测、影像学检查、治疗、预后等内容进行了更新和补充。
【关键词】卵巢肿瘤;低级别浆液性卵巢癌;临床诊治;专家共识
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rcinoma,EOC)是致死率最高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根据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和分子分型,EOC可分为5个主要亚型: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high-grade serous ovarian carcinoma,HGSC)、子宫内膜样癌、透明细胞癌、黏液性癌和低级别浆液性卵巢癌(low-grade serous ovarian carcinoma,LGSC)。其中,HGSC是最常见的EOC,而LGSC则较少见。为进一步规范LGSC的诊治,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卵巢癌专业委员会在《低级别浆液性卵巢癌的专家共识(2020年版)》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和更新形成本共识,旨在为该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指导。
本共识在循证医学的指导下,系统检索了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中文检索关键词:卵巢肿瘤、低级别浆液性卵巢癌;英文检索关键词:ovarian neoplasms、low-grade serous ovarian carcinoma、LGSC、LGSOC,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4年7月22日。查阅国内外临床研究结果和相关文献,参照《低级别浆液性卵巢癌的专家共识(2020年版)》、美 国 国 家 综 合 癌 症 网 络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 南 、国 际 妇 产 科 联 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指南等指导原则,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经33位国内妇科肿瘤、病理学、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卫生经济学等领域专家通过会议反复讨论,最终形成本共识。本共识证据等级及意义基于2001年英国牛津循证医学中心(OCEBM)证据分级标准制定,见表1。小组成员尽最大可能追寻当前最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评级,在专家共同讨论后基于证据做出最终推荐,推荐等级及其代表意义见表2。
01 LGSC的流行病学特征
LGSC具有独特的病理学、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相较于HGSC,LGSC发病年龄更低、疾病进展更缓慢、初始化疗耐药性更高、生存期更长。LGSC是一种较少见的浆液性卵巢癌亚型,约占卵巢癌病例的1.02%,平均发病年龄为56岁。与HGSC相似,80%的LGSC患者确诊时即为晚期,但LGSC患者的5年生存率更高(HGSC不到50%,LGSC约为80%)。
专家共识
LGSC是一种少见、独立的卵巢上皮性癌,发病年龄相对年轻,5年生存率高于HGSC。(证据等级4级,推荐等级Ⅱb类)
02 LGSC的临床表现
与HGSC的临床表现相似,LGSC患者早期缺乏明显症状,随着疾病进展会出现腹腔包块、腹痛、腹胀、阴道流血或流液以及压迫症状等。虽然LGSC和HGSC被认为是不同的病理实体,具有不同的潜在分子遗传改变谱,但也有浆液性交界性肿瘤或LGSC与HGSC共存或复发的罕见病例报道,且大多预后不良。然而,由于研究人数较少,这一罕见群体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尚未清楚。而且,此类病例应排除在LGSC临床试验之外,因为其不能代表大多数LGSC的生物学特性。
专家共识
LGSC的临床表现与HGSC类似。偶有LGSC与HGSC同时发生的情况,如果同时合并HGSC,则应按照HGSC进行治疗。(证据等级4级,推荐等级Ⅱb类)
03 LGSC的高危因素
目前,LGSC的高危因素仍未明确。既往研究提示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serous borderline ovarian tumor,SBT)可能是LGSC的高危因素,SBT治疗后的复发率约为11%,2%-4%恶变为LGSC;LONGACRE等回顾性分析发现SBT潜在的恶变风险为6.9%(19/276),19例恶变的SBT患者中有5例经病理证实为复发,其中1例复发2次。不同于HGSC,LGSC患者少有卵巢癌的一级或二级亲属,BRCA1或BRCA2突变基因的携带并不增加LGSC的发病风险。较高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BMI>30kg/m2)可能是LGSC的高危因素之一。
专家共识
LGSC的高危因素目前仍未完全明确。对于有SBT病史的患者,应警惕后续LGSC发生的可能。(证据等级4级,推荐等级Ⅱb类)
04 LGSC的组织病理学特征
MALPICA等使用两级系统对卵巢浆液性癌进行分级。该分级统主要基于细胞核异型性的程度,并将有丝分裂率作为次要标准。在该二元系统中,核异型性轻到中度,每10个高倍视野最多有12个有丝分裂的肿瘤将被归类为LGSC;核异型性明显,每10个高倍视野有12个以上有丝分裂的肿瘤被归类为HGSC。该系统目前已得到验证并广泛使用。LGSC患者WT1常呈阳性,超过一半的患者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阳性,40%左右的患者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E-cadherin呈阳性,28%(13/47)的患者HER2/neu阳性,而4.5%(1/22)的患者C-KIT阳性。尽管偶有较高的Ki-67指数,但Ki-67指数通常低于10%。大多数情况下,p53呈野生型;在少数情况下,p53出现过表达或完全不表达。p16表达具有异质性,其中81.5%的患者显示异常的免疫表达(不染色,占12.2%;块状染色,占6.3%)。值得注意的是,BRAF突变的LGSC罕见病例中VE1(BRAF V600E)蛋白呈阳性表达。
专家共识
LGSC病理诊断可采用细胞核异型性和有丝分裂率结合的二元分级系统。(证据等级4级,推荐等级Ⅱb类)
05 LGSC的基因检测
目前,已有3项研究完成了适度数量的LGSC全外显子组测序,其中KRAS、BRAF、ERBB2、NRAS和NF1(编码RAS GTPase活化蛋白)等基因活化突变的发现强调了MAPK途径在该疾病中的主导作用,同时研究还发现PIK3CA、FFAR1、USP9X和EIF1AX等基因中存在潜在的驱动程序突变。
从临床和分子角度看,有证据表明LGSC可能起因于与交界性肿瘤相关的浆液性囊腺瘤。如有研究显示,交界性肿瘤中KRAS/BRAF/ERBB2基因的突变率为83%,在LGSC中为63%。有研究认为,携带BRAF基因突变的交界性肿瘤不太可能发展为LGSC,因为它们在LGSC系列中的代表性较低。而且,尽管LGSC发生BRAF突变,也主要与早期疾病有关。此外,在LGSC中,关键驱动基因外的非同义突变的频率较低。拷贝数异常在LGSC中普遍存在,但可能是局灶性的,常见丢失的位点包括9p和CDKN2A/2B。总体而言,关于LGSC的现有数据仅在极少数患者中进行了有限的分析,尽管能为进一步理解LGSC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提供帮助,但未来仍需要扩大样本量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便应用于临床。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和NCCN的指南建议对所有新诊断EOC患者,包括LGSC患者,进行胚系检测,从而有助于提供有关该人群种系改变的真实发生率,以及任何胚系改变是否与LGSC相关的更多知识。同时,NCCN指南还建议LGSC患者进行体细胞肿瘤检测。体细胞肿瘤检测应至少检测KRAS、HRAS、NRAS、BRAF、NF1和BRCA等基因。有小样本、单中心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体细胞肿瘤发生了变化,因此建议重复体细胞肿瘤检测,其具体原因包括出现异常的临床行为、确定是否符合临床试验资格、病程延长或确定混合LGSC/HGSC病例哪种类型的癌症是活跃的。
专家共识
鉴于现有国情,对于LGSC,推荐胚系BRCA1/2检测,以明确家族遗传风险;有条件的患者建议进行体细胞肿瘤检测,且应至少包括KRAS、HRAS、NRAS、BRAF、NF1和BRCA等基因的检测。(证据等级4级,推荐等级Ⅱa类)
06 LGSC的影像学检查
增强CT是评估LGSC的首选方法。CT可见一侧或双侧附件区囊实性肿块,具有相对清晰的分隔、乳头状突起和实质性成分,伴有附件包块和/或腹膜转移灶钙化,需与其他合并钙化的附件肿块如平滑肌瘤、Brenner瘤、纤维瘤和畸胎瘤鉴别。核磁共振成像具有较好的软组织成像功能,对LGSC辅助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在T2加权图像上,LGSC的实质性成分信号强度和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显著低于SBT,但ADC值高于HGSC。
FDG-PET/CT对初治卵巢癌的评估价值有限,主要是因为脏器生理性FDG摄取、卵巢良性肿瘤等可能导致假阳性。而且,卵巢癌组织学分级与FDG摄取程度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LGSC也可能比部分HGSC显示更高的FDG摄取。但PET-CT在复发性LGSC诊断中有明显优势,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4%、100%和97%,均优于CT或超声检查。
专家共识
增强CT是诊断LGSC的首选辅助检查手段,主要表现为附件囊实性肿块,常伴有钙化。其他影像学检查如核磁共振可协助LGSC诊断。(证据等级4级,推荐等级Ⅱb类)
07 LGSC的治疗
7.1 LGSC的初始治疗
7.1.1 手术治疗
手术是LGSC治疗的基石,对于病灶局限于卵巢的患者,分期手术通常包括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盆腔和腹主动脉淋巴结清扫术以及大网膜切除术。晚期患者应进行肿瘤细胞减灭术,该术式可能涉及多脏器多部位切除,以争取达到无肉眼可见残余瘤(R0)。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对LGSC的预后意义尚不明确,目前缺乏前瞻性研究或大规模回顾性研究证据,推荐参考HGSC的处理方式。
术后残留病灶大小会影响LGSC预后。GOG182研究是一项评估在一线紫杉醇+卡铂化疗基础上加表柔比星治疗晚期上皮性卵巢癌的Ⅲ期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3686例患者(包含LGSC 189例),多因素分析显示,残留病灶大小是影响LGSC生存的因素(P=0.006),无肉眼残留病灶、残留病灶<1cm和残留病灶≥1cm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ve-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32.2个月、14.65个月和14.1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96.6个月、45.0个月和42.0个月。目前的证据认为,术后肿瘤病灶残留是影响LGSC患者生存的唯一因素,因此推荐晚期LGSC手术治疗目标为R0切除。由于LGSC术后对后续的全身系统治疗不敏感,即使术前评估无法达到完全切除病灶,仍推荐进行初始手术,而且应争取进行肿瘤细胞减灭术。
LGSC接受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原则与其他EOC患者相同。JIANG等分析了108例生育年龄EOC患者接受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或标准手术的安全性,发现Ⅰ期LGSC患者接受保育手术是安全的。MELAMED等基于美国国家癌症数据库进行队列研究,共纳入1726例ⅠA-ⅠC期EOC患者,其中825例接受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结果显示保留生育功能患者的死亡风险并未增加。由此认为,Ⅰ期EOC患者实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并不会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具有生育需求的ⅠA-ⅠC1期LGSC患者经谨慎选择可考虑接受保留生育功能的全面分期手术。
专家共识
肿瘤细胞减灭术后残留病灶的大小是影响LGSC患者生存最重要的因素,晚期患者应尽可能达到R0切除。(证据等级2a级,推荐等级Ⅰ类)经谨慎选择,处于生育年龄且分期为ⅠA-ⅠC1期的LGSC患者可考虑接受保留生育功能的全面分期手术。(证据等级3a级,推荐等级Ⅱa类)
7.1.2 辅助化疗
LGSC患者术后是否接受辅助化疗取决于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期,其中ⅠA和ⅠB期患者完成全面分期手术后,不推荐进行辅助化疗;ⅠC期患者尚无标准的辅助治疗方案,观察、化疗或内分泌治疗都是可选择的策略。GIUNTOLI等报道了美国2010-2015年618例Ⅱ-Ⅳ期LGSC患者在肿瘤细胞减灭术后是否行辅助化疗的结局,其中501(81.1%)例接受辅助化疗,117(18.9%)例未接受辅助化疗,中位随访时间为47.97个月,化疗和未化疗患者4年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7.5% vs 76.1%,P=0.78)。该研究中,所有的Ⅲ-Ⅳ期LGSC患者在肿瘤细胞减灭术后均不给予辅助化疗,但PFS并未因此变差(HR=1.25,95%CI:0.80-1.95),提示晚期LGSC患者术后辅助化疗可能无法带来生存获益。鉴于有限的临床证据,对于ⅠC-Ⅳ期LGSC患者,本共识仍推荐术后进行辅助化疗。
鉴于缺乏高级别的临床证据,目前LGSC化疗方案仍推荐同HGSC。但是,LGSC对化疗的敏感性明显低于HGSC。ICON7研究评估了晚期EOC在一线化疗基础上加入贝伐珠单抗并序贯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的疗效,包含80例晚期LGSC患者。该研究发现,与单纯化疗相比,LGSC亚组在含铂化疗基础上加入贝伐珠单抗治疗并未能延长患者的PFS。目前,多个针对LGSC辅助治疗的RCT临床试验也正在进行(表3),期待高质量临床证据的出现,为LGSC患者的辅助治疗带来曙光。
专家共识
ⅠC-Ⅳ期LGSC患者推荐术后行辅助化疗,化疗方案同HGSC,但不推荐化疗期间常规使用贝伐珠单抗。(证据等级3b级,推荐等级Ⅱb类)
7.1.3 新辅助化疗
初始细胞减灭术对比新辅助化疗+中间细胞减灭术的临床研究主要纳入的是HGSC人群。LGSC患者的新辅助化疗证据仅来源于回顾性研究数据。SCHMELER等回顾性纳入25例接受新辅助化疗的晚期LGSC患者,平均接受6个周期以铂为基础的新辅助化疗,对24例新辅助化疗完成时可评估的患者的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显示,1例获完全缓解,21例稳定疾病,2例病情进展。COBB等对36对接受新辅助化疗的LGSC与HGSC患者进行配对分析,发现只有11%(4/36)的LGSC患者获得部分缓解,而75%(27/36)的HGSC患者获部分缓解。基于目前临床数据,本共识不推荐晚期LGSC患者接受新辅助化疗,即使是晚期患者,仍推荐首选肿瘤细胞减灭术治疗。
7.1.4 激素治疗
LGSC对化疗反应率较低,但ER/PR往往呈高表达状态,因此激素治疗对LGSC具有一定抗肿瘤活性。LGSC激素类治疗药物主要包括阿那曲唑、来曲唑、依西美坦、醋酸亮丙瑞林和他莫昔芬等。目前的研究显示,LGSC患者可能在辅助化疗后接受激素维持治疗中获益,如GERSHENSON等对比了Ⅱ-Ⅳ期LGSC患者在肿瘤细胞减灭术及含铂化疗后接受激素维持治疗或接受观察的结局,其中接受激素维持治疗70例,接受观察133例,结果激素维持治疗组中位PFS为64.9个月,观察组仅为26.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两组的OS差异并不明显(115.7个月 vs 102.7个月)。该研究的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化疗结束后获得临床缓解的亚组,激素维持治疗中位PFS为81.1个月,观察组仅为30.0个月(P<0.001);化疗后仍有残留病灶的亚组,激素维持治疗组中位PFS为38.1个月,观察组仅为15.2个月(P<0.001),提示无论化疗后是否有肿瘤残留,接受激素维持治疗均能延长患者的PFS。但是,激素治疗是否能替代化疗作为中晚期LGSC术后的辅助治疗手段,目前尚无明确证据。
专家共识
LGSC对化疗相对不敏感,对新辅助化疗反应率低,即使晚期LGSC患者也推荐直接行肿瘤细胞减灭术。ⅠA期和ⅠB期LGSC患者术后可选择观察和随访;ⅠC期LGSC患者术后可选择观察随访、化疗或内分泌治疗,其中可选择的内分泌治疗包括阿那曲唑、来曲唑、依西美坦、醋酸亮丙瑞林和他莫昔芬等;Ⅱ-Ⅳ期术后患者可在化疗基础上选择内分泌维持治疗。(证据等级2a级,推荐等级Ⅱb类)
7.1.5 腹腔热灌注化疗
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Ⅲ期临床试验证实EOC患者接受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的同时接受腹腔热灌注化疗能获得更好的生存结局,但该研究仅包含6例LGSC患者。真实世界研究表明,腹腔热灌注化疗会增加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需要在考虑是否使用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LGSC时权衡这些潜在的风险和不良影响。总之,目前尚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使用腹腔热灌注化疗能为LGSC提供生存获益。
专家共识
LGSC患者接受腹腔热灌注化疗的治疗获益证据有限,不推荐LGSC患者行腹腔热灌注化疗。(证据等级5级,推荐等级Ⅱb类)
7.2 LGSC的复发治疗
LGSC预后相对良好,但超过80%的患者会出现疾病复发。复发后接受规范治疗,仍有可能长期生存。
7.2.1 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
与初始肿瘤细胞减灭术一样,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的主要目标是实现R0切除。CRANE等对41例复发性LGS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仅9例患者在接受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后实现R0切除,但与有明显残留病灶的患者相比,无肉眼残留病灶的患者中位PFS明显延长(60.3个月 vs 10.7个月,P=0.008),OS也有延长趋势(167.5个月 vs 88.9个月,P=0.10)。多个因素可能影响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能否达到满意的肿瘤减灭术,包括患者年龄、身体状况、复发时间、病灶范围以及医师的手术水平等。LGSC对化疗敏感性较低,因此通过手术尽可能切除肿瘤或许更能给患者带来获益。
专家共识
LGSC对化疗相对不敏感,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对复发LGSC患者更重要,推荐更加积极考虑行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的目标是达到R0切除。(证据等级3b级,推荐等级Ⅱb类)
7.2.2 复发后的系统治疗
LGSC复发后的系统治疗选择需要考虑患者的意愿、先前治疗情况、既往肿瘤进展史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因素。化疗是复发性LGSC患者的治疗方案之一(具体方案见表4)。一项回顾性研究分析了58例复发性LGSC患者接受不同方案化疗的疗效,结果显示ORR仅为3.7%,其中在铂敏感性队列中ORR为4.9%,而在铂耐药性队列中仅为2.1%。在化疗基础上联合贝伐珠单抗可能提高复发性LGSC的治疗反应率,一项单中心研究表明,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方案的ORR为47.5%,疾病控制率为77.5%。
激素治疗也可作为复发性LGSC的治疗选择。一项回顾性研究分析了64例接受激素治疗的复发性LGSC患者,以芳香化酶抑制剂为主要治疗药物,结果显示ORR为9%,其中超过一半的患者获得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该研究中50例患者ER/PR表达,相比ER+/PR+患者,ER+/PR-患者的疾病进展中位时间较短(HR=1.8),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6)。PARAGON是一项前瞻性、Ⅱ期临床研究,主要评估阿那曲唑在ER+和/或PR+的复发/转移性LGSC和SBOT患者中的疗效。该研究共纳入36例患者(其中34例为LGSC),结果5例患者获得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18例为SD,13例为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临床获益的中位持续时间为9.5个月,中位PFS为11.1个月。总体而言,复发性LGSC的治疗效果欠佳,目前多项Ⅱ期临床研究正在进行,探索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化疗、免疫治疗和内分泌治疗等(表3),期待其研究结果。
专家共识
复发LGSC的系统治疗包括化疗及激素治疗。选择化疗时可考虑联合贝伐珠单抗。(证据等级4级,推荐等级Ⅱb类)
7.2.3 靶向治疗
LGSC常常表现为MAPK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异常。MEK是MAPK信号通路的主要下游蛋白,是靶向治疗的潜在靶点,多种MEK抑制剂被成功研发并应用于临床。GOG 0239是评估MEK抑制剂赛美替尼(Selumetinib)在复发性LGSC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一项Ⅱ期临床研究,共纳入52例既往接受多线治疗的患者,结果显示,ORR为15.4%,34例为SD,中位PFS为11个月,33例患者PFS超过6个月。GOG 281研究主要评估MEK抑制剂曲美替尼(Trametinib)治疗复发性LGSC的疗效,共纳入260例既往使用一线含铂方案化疗后进展的复发性LGSC患者,随机接受曲美替尼单药或研究者选择的治疗(包括来曲唑、他莫昔芬、脂质体多柔比星、紫杉醇周疗或托泊替康),结果显示,曲美替尼组的中位PFS较研究者选择的化疗组长(13.0个月 vs 7.2个月,HR=0.48,P<0.0001)。基于该结果,曲美替尼被列入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药物和生物制品手册,用于治疗复发性LGSC。MILO/ENGOT-OV11研究评估了MEK1/2抑制剂比美替尼(Binimetinib)在复发性或持续性LGSC中的疗效,受试者按2∶1随机分配,分别接受比美替尼和研究者选择的化疗(脂质体多柔比星、紫杉醇或托泊替康),期中分析共入组303例患者,结果比美替尼组和研究者选择的化疗组中位PFS分别为9.1个月和10.6个月,根据事先指定的无效边界导致研究提前结束。尽管该研究未达到其主要终点,但比美替尼组的ORR、中位缓解持续时间及中位OS均与研究者选择的化疗组相似,事后分析发现KRAS突变可能可以预测LGSC对比美替尼的反应。基于此,本共识推荐比美替尼可作为治疗复发性LGSC的选择之一。
BRAF是激活MAPK信号通路能力最强的激活物,主要通过激活RAS/RAF-MEK-ERK信号通路发挥生物学作用。BRAF基因最常见的突变为15外显子单个碱基的错义突变,其可导致翻译蛋白质600位密码子对应的缬氨酸被谷氨酸替代(V600E),成为活化蛋白激酶,参与MAPK-RAS-RAF途径的信号转导,激活MEK/ERK激酶向MAPK信号通路下游传递细胞有丝分裂信号。近年来,陆续有研究显示BRAF抑制剂在LGSC患者中展现出抗肿瘤活性,一项个案研究报道,2例具有BRAF V600E突变的LGSC患者在疾病复发时接受BRAF抑制剂治疗,结果都获得了持久的治疗反应。2例患者同时接受BRAF抑制剂达布拉非尼和MEK抑制剂曲美替尼治疗也表现出良好的反应。最近,一项Ⅰ期开放研究表明,一种新型可逆BRAF V600E抑制剂赖菲美替尼在包括1例LGSC患者在内的实体肿瘤患者中展现出抗肿瘤活性。
专家共识
曲美替尼推荐用于复发性LGSC的治疗,比美替尼也可作为治疗选择。其他MEK抑制剂以及BRAF抑制剂治疗LGSC的证据有限,其有效性需进一步证实。(证据等级2b级,推荐等级Ⅱa类)
7.3 LGSC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
LGSC肿瘤细胞表现为轻至中度的异质性,增殖活性低。约87.5%的肿瘤存在雌激素受体表达,57.4%的肿瘤存在孕激素受体表达,这为其治疗提供了潜在靶点。年龄是影响LGSC患者预后的因素,年轻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这为实施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提供了时间窗。而且总体来说,LGSC患者生存期较HGSC患者明显延长,疾病进展更缓慢,是EOC中预后较好的组织学类型之一。因此,有生育需求的ⅠA期和ⅠC期LGSC患者可以选择保留生育功能的全面分期手术(包括切除患侧附件、保留子宫及对侧附件、盆腹腔淋巴结清扫、大网膜切除及腹膜多点活检)。完成生育后视情况可能需再次手术切除子宫及对侧附件。
专家共识
对于有生育需求的ⅠA和ⅠC期LGSC患者,可以选择保留生育功能的全面分期手术(保留子宫及对侧附件)。(证据等级4级,推荐等级Ⅱb类)
08 LGSC的预后判断
8.1 临床因素
目前研究显示,诊断年龄、吸烟状态和BMI会影响LGSC的预后。GERSHENSON等分析了年龄与LGSC患者预后的关系,发现诊断时年龄>35岁患者的PFS较年龄≤35岁的患者明显延长(32.6个月 vs 18.8个月,P<0.001),死亡风险也显著降低(HR=0.53,95%CI:0.37-0.74,P<0.001)。吸烟的LGSC患者死亡风险更高(HR=2.08,95%CI:1.29-3.34,P=0.002),其中正在吸烟患者较从未或曾经吸烟患者的中位OS显著缩短(48.0个月 vs 79.9个月,P=0.002),BMI≥35kg/m2的患者死亡风险显著升高(HR=2.53,95%CI:1.19-5.38,P=0.02)。
8.2 肿瘤标志物
CA125已被证实在卵巢癌的诊断、预后预测以及疗效监测中具有价值,包括对LGSC治疗效果和生存结局也具有预测意义。GOG182研究是一项Ⅲ期RCT,主要评估在一线紫杉醇+卡铂化疗基础上加表柔比星治疗晚期上皮性卵巢癌能否给患者带来生存获益,结果显示,LGSC患者治疗前CA125的中位水平显著低于HGSC患者,治疗前CA125的水平与预后无关。该研究还显示,与治疗过程中CA125水平从未降至正常或在4程化疗后才降至正常的患者相比,CA125水平于3程化疗后恢复正常的患者疾病复发风险降低,其中CA125水平于1程、2程和3程化疗后降至正常的患者死亡风险亦明显降低。
8.3 突变状态
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及上游调控因子BRAF和KRAS突变是LGSC的分子特征之一。GERSHENSON等分析了79例LGSC患者BRAF/KRAS突变对预后的影响,发现与野生型BRAF或KRAS相比,存在其中任一突变患者的中位OS明显延长(106.7个月 vs 66.8个月,P=0.018)。
8.4 激素受体状态
LGSC常表达ER和PR。一项关于LGSC激素受体表达的荟萃分析显示,在纳入437例LGSC的9项研究中,ER表达率为80.7%(95%CI:72.2%-89.1%);包含374例LGSC的7项研究中,PR表达率为54.4%(95%CI:44.3%-64.4%)。LGSC的激素受体表达水平与预后相关。一项研究纳入55例晚期LGSC患者,采用Allred评分系统评估肿瘤组织ER和PR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ER和PR高评分患者均有更好的OS,多因素分析也显示ER评分高的患者有更好的OS。
专家共识
诊断时的年龄、吸烟状态、BMI与LGSC患者预后相关,治疗前的CA125水平与预后无关,但CA125清除率有助于判定LGSOC预后,CA125下降越快,预后越好。BRAF、KRAS基因突变以及ER、PR表达与较好的预后相关。(证据等级4级,推荐等级Ⅱb类)
09 小结
本共识在《低级别浆液性卵巢癌的专家共识(2020年版)》基础上,主要增加了基因检测、靶向治疗以及对于有生育需求的ⅠB期患者的治疗推荐。本共识旨在为LGSC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性意见,但并非唯一的实践指南。在临床实践中,需根据患者的个体化特征,所属地的医疗资源以及医疗机构的特殊性,灵活应用。本共识的制订不排除其他干预措施的合理性。更新周期预设为3年,但不排除具有重大研究进展时即刻更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