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 | 共启学术新篇章,擘画妇幼健康未来——第十届华东地区妇产科学术会议圆满落幕
2025-04-02
来源:妇产科网
浏览量:2009
2025年3月21-23日,由江西省医学会主办、江西省妇幼保健院承办、华东地区妇产科学术协作组联合协办的“第十届华东地区妇产科学术会议暨江西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第二十二次学术会议”在江西南昌圆满闭幕。为期三天的会议吸引了华东六省一市及全国千余名妇产科专家、学者、临床医生齐聚英雄城,通过院士论坛、专题研讨、手术展播、科普大赛等多元形式,共探妇产科学前沿进展,共谋区域学科协同发展。
首日启幕:高屋建瓴,锚定学科方向
3月21日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郎景和、陈子江,华东会议创始人丰有吉教授等权威专家齐聚,为会议定调。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党委书记李增明、江西省卫健委二级巡视员曾向华分别致辞,强调深化区域协作对学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会旗交接仪式中,江西省医学会汪利群主委与安徽省医学会吴大保主委共同完成使命传递,彰显华东妇产人“传承与创新”的学术精神。
院士及特邀嘉宾论坛成为首日焦点:郎景和院士系统解析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疗新理念;陈子江院士以山东大学生殖医学为例,分享学科建设经验;狄文教授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在妇产科的应用与挑战,引发对科技赋能临床的深度思考;华克勤教授及姜桦教授分别详细解读了2025年NCCN宫颈癌指南更新及复发转移宫颈癌治疗变革,对宫颈癌的规范诊治及治疗中的难点提供了高质量的循证参考。
深耕续航:多维研讨,激发创新活力
3月21日下午至23日,会议分四个会场同步开启,覆盖普通妇科、妇科肿瘤、产科危急重症、计划生育及生殖内分泌、盆底疾病、宫腔镜日间手术等热点领域进行了充分交流探讨,亮点频现:
妇科肿瘤专场
重点聚焦妇科恶性肿瘤等的治疗策略,吕卫国、万小平、吴大保、郑祥钦、程晓东、周怀君等教授介绍了卵巢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外阴癌、滋养细胞疾病等的相关诊疗新进展,精彩纷呈。
吕卫国教授:中间型滋养细胞及其相关疾病
吕卫国教授系统阐述了中间型滋养细胞(IT)的分类及关联疾病,分别对应不同病理特征。相关疾病包括罕见的PSTT和ETT,确诊依赖病理及免疫组化。治疗上,无转移PSTT以手术为主,转移性需联合铂类化疗;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适用于年轻局限病灶患者,但需严格评估。报告强调精准诊断、多学科协作及个体化治疗对改善预后的重要性。
万小平教授:妇产科致命并发症及其预防
万小平教授系统剖析了四大致命风险及应对策略:1、化疗风险,2、血栓风险,3、出血风险,4、漏诊风险:呼吁临床医生保持谦逊谨慎,通过规范操作、多学科协作及强化风险意识降低并发症。
郑祥钦教授:晚期/转移性子宫内膜癌免疫治疗新进展
郑祥钦教授在《晚期/复发性子宫内膜癌免疫治疗新进展》中指出,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20%,复发率高达70%。近年免疫治疗突破显著,详细介绍了相关的试验成果。未来方向包括精准分型、去化疗方案探索及新型靶向药物开发,强调分子分型指导个体化治疗以提升生存获益。
张玉泉教授:子宫内膜癌的分期及手术方案的抉择
张玉泉教授系统解析了子宫内膜癌的诊疗策略。2023年FIGO分期新增分子分型及卵巢受累细化标准,强调精准分期对预后的影响。手术为核心治疗,术后辅助治疗根据分期选择放疗、化疗或联合方案。热点问题包括:保留生育功能适用于G1级子宫内膜样腺癌且病灶局限者;前哨淋巴结活检可替代系统性清扫;年轻患者保留卵巢条件。报告强调个体化治疗与多学科协作,结合分子分型及最新指南优化诊疗流程,以提升生存率及质量。
吴大保教授: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之肠道问题
吴大保教授在《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之肠道问题》中指出,卵巢癌肠道转移率超30%,以乙状结肠及回盲部为主,手术策略包括病灶剥除和肠道切除。并通过生动病例分析及的手术视频演示如何降低风险。报告总结肠道处理需平衡功能保留与减瘤彻底性,牢记“剥除、切除、吻合、造瘘”四原则,以优化患者生存及生活质量。
程晓东教授: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进展
程晓东教授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进展》中指出,LACC(FIGOIB3/IIA2期)5年生存率约65%,传统同步放化疗仍是标准治疗,但近年免疫治疗取得突破。关键进展包括:免疫联合治疗、新辅助免疫化疗、诱导化疗探索等。并指出未来方向:结合分子分型优化精准治疗,探索免疫联合ADC或PARP抑制剂,同时需平衡疗效与毒性,加强长期随访验证。
普通妇科及盆底专场
授课内容几乎涵盖了妇科非恶性肿瘤疾病管理的方方面面,分享了微创手术与AI技术融合成果、女性生育力保存策略、妇科内分泌相关疾病的诊治、阴式手术、盆底手术、日间宫腔镜面临的问题及策略等。同时设置妇科病例讨论环节,现场讨论热烈,意犹未尽。
徐丛剑教授:备孕期营养与体重管理
徐丛剑教授带来了“备孕期营养与体重管理”的精彩授课。他指出,中国育龄妇女肥胖问题严峻,报告呼吁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政府与个人协同管理,以改善生殖健康及代际健康风险。研究强调饮食与运动干预的重要性。GLP-1药物因突破性成果获拉斯克奖,为肥胖治疗提供新方向。针对PCOS等特殊人群,建议分阶段减重,结合有氧与抗阻运动。孕前需注重营养均衡,补充叶酸、铁等营养素,控制腰围,减少快餐摄入。
倪观太教授:阴道旁修补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
倪观太教授在授课中指出,阴道旁侧缺陷是前壁膨出的重要机制(67%患者存在)。其核心内容:1、解剖基础:Delancey三级支持理论中,Ⅱ级侧方支持依赖盆筋膜腱弓断裂或分离导致旁侧缺陷;2、评估方法:盆底超声、MRI及复位试验精准定位缺陷类型;3、手术策略:介绍了经阴道修补及腹腔镜、经腹修补的优缺陷,并提出创新无网片缝合技术式。结论:手术需个体化评估,注重顶端-旁侧联合修复,平衡疗效与并发症,未来需优化术式,验证长期效果。
林元教授:MHT“邂逅”乳腺癌:个案分析与管理思考
林元教授首先介绍了MHT“邂逅“乳腺癌:个案分析与管理思考。结合本患者MHT思考及MHT与乳腺癌风险,让我们正确认识MHT和乳腺癌之间的发病风险,重视MHT时乳腺筛查与管理。总结:1、单独应用雌激素基本不额外增加乳腺癌;2、雌、孕激素联合应用轻度增加乳腺癌风险(属于罕见级别);3、用MHT应注重乳腺情况的随访。
凌斌教授:阴式手术面临的问题与策略
凌斌教授首先介绍了阴式手术面临的困难与对策。结合病例数据及视频,介绍了阴式手术的进展,阴式手术与腹腔镜手术长处与短处,扬长避短发明腹腔镜用阴道窥器、腹腔镜用阴道拉钩,并通过手术视频展示分享了操作步骤和技巧、要点,使得阴式手术振兴崛起。
汪利群教授:阴道内镜在日间手术中的应用
汪利群教授指出阴道内镜作为微创技术,在妇科日间手术中广泛应用,如宫腔镜检查、子宫内膜息肉切除、粘连松解及节育器定位等。其优势在于创伤小、操作精准、恢复快,患者术后数小时即可离院,显著缩短住院时间并降低医疗成本。结合局部麻醉或静脉镇静,可减少术中疼痛及并发症风险,尤其适用于良性病变的快速诊疗及日间快速康复理念推广。
妇科病例讨论:双胎命运的岔路口: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妊娠合并宫内妊娠的病例分析
产科与计划生育专场
内容涵盖了产科危急重症、产科损伤性复苏、妊娠合并症的诊治,产后康复教育,并分享早产及出生缺陷的防治、基因筛查的应用及挑战等内容。产科病例讨论环节,现场气氛热烈,收益颇丰。
王谢桐教授:产科损伤控制性复苏
王谢桐教授在《产科损伤控制复苏(DCR)》中指出,DCR是针对严重产后出血的救治策略,核心包括:允许性低血压、限制晶体液、早期成分输血纠正代谢紊乱。适用条件为失血量>1500ml、凝血功能障碍或持续休克。DCR通过优化复苏流程,降低“致死三联征”风险,提升危重孕产妇生存率。
颜军昊教授:早发型胎儿生长受限的临床特征与产前遗传咨询
颜军昊教授指出早发型胎儿生长受限是围产期不良结局的重要诱因,诊断需结合超声评估及危险因素分层,以妊娠32周为界区分早发与晚发型。早发型FGR管理复杂,需权衡早产与母胎风险,强调三级医疗机构监测。产前遗传咨询至关重要,约20%病例合并遗传异常,建议对早发型FGR行染色体微阵列或全外显子测序,以明确病因、指导个体化管理,改善围产结局。
尹宗智教授:中晚孕羊水过少的处理
尹宗智教授在中晚孕羊水过少中介绍了羊水过少的病因及可能。强调并发症处理需结合病因分层:中孕期以羊膜腔灌注(诊断性价值较高,但改善预后证据有限)及遗传学检查为主,晚孕期则以补液、监测胎儿生长及适时终止妊娠为核心。病例显示经腹灌注可辅助诊断胎儿畸形或延长孕周,但需权衡感染、早产风险。未来需探索药物治疗、序贯灌注及终止妊娠时机优化,以改善母婴结局。
周怀君教授:妊娠合并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的相关问题探讨
周怀君教授在妊娠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NACT)授课中提出:多学科协作至关重要,需结合肿瘤分期、孕周及患者意愿制定个体化方案。研究显示,妊娠中晚期使用铂类或联合紫杉醇NACT案方可延缓肿瘤进展,争取胎儿成熟,NACT后剖宫产联合根治手术可有效控制肿瘤,新生儿未见明显畸形,但需警惕早产、低体重及潜在远期风险,并需充分沟通风险并加强随访。
产科病例讨论:夹处逢生,剥离险境——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一例讨论
青年才俊,展示风采
大会同时设置了科普作品大赛、手术视频展播、优秀论文汇报环节,为青年才俊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现场掌声不断。
科普作品大赛
来自七省市近30项科普作品竞演,以情景舞台剧、脱口秀、短视频等形式生动构建“医患共参与”的健康教育生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何亚琼、孙慧医师共同演绎的《当ART搬进了KTV》作品获评特等奖。
手术视频展播
40余例高难度手术视频展播亮相,展现微创技术与精准手术的深度融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娄艳辉医师展示的《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手术治疗》作品获评特等奖。
优秀论文汇报
50余篇优秀论文汇报内容精彩纷呈,深挖各个前沿领域,其中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成为高频关键词,聚焦AI预测模型、代谢组学等研究,彰显科研创新实力。
为期三日的会议在内容丰盈的议程安排与参会人员的眷恋之情中圆满落幕,在闭幕式总结中,大会执行主席汪利群教授指出:本次会议的圆满召开,标志着华东地区妇产科学术共同体迈向新高度。未来,华东六省一市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患者需求为导向,携手书写妇幼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健康中国”战略注入澎湃动能!
文章来源:本报道图文由大会组委会提供
责编:煎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