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点

NEWS HOTSPOT

  • 20
    2024-07

    最全丨妇产科国际会议列表速览

    妇产科国际会议列表速览 妇产科 1. 2024.8.23丨2024年澳大利亚妊娠糖尿病学会年会(ADIPS2024)丨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丨妇产科 2. 2024.9.11丨2024年北美更年期学会年会(NAMS2024)丨美国芝加哥丨妇产科 3. 2024.9.11丨2024年第29届欧洲围产医学大会(ECPM2024)丨奥地利维也纳丨妇产科 4. 2024.9.14丨2024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生育学会年会(FSANZ2024)丨澳大利亚珀斯丨妇产科 5. 2024.9.15丨2024年第34届世界妇产科超声大会(ISUOG2024)丨匈牙利布达佩斯丨妇产科 6. 2024.9.16丨2024年第27届国际外阴阴道疾病更新及世界大会(ISSVD2024)丨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丨妇产科 7. 2024.9.19丨2024年第15届国际流产和避孕专业人士联合会大会(FIAPAC2024)丨比利时布鲁塞尔丨妇产科 8. 2024.9.20丨2024年第12届亚洲子宫内膜异位症大会(ACE2024/ASEA)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丨妇产科 9. 2024.9.25丨2024年美国母胎医学会全球大会(SMFM Global Congress)丨意大利罗马丨妇产科 10.2024.10.5丨第25届世界妇产科学大会(FIGO 2024)​丨南非开普敦丨妇产科 11.2024.10.15丨2024年英国皇家妇产科医师学院世界大会(RCOG2024)丨阿曼马斯喀特丨妇产科 12.2024.10.17丨2024年国际产科医学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产科医学会联合科学大会(ISOM-SOMANZ2024)丨澳大利亚悉尼丨妇产科 13.2024.10.19丨2024年第19届世界更年期大会(IMS2024)丨澳大利亚墨尔本丨妇产科 14.2024.11.21丨2024年第32届世界妇产与不孕症争议大会(COGI2024)丨葡萄牙里斯本丨妇产科 妇瘤 1. 2024.07.11丨2024年第32届日本乳腺癌学会年会(JBCS2024)丨日本仙台丨肿瘤 2. 2024.7.18丨2024年第66届日本妇科肿瘤学会年会/学术演讲会(JSGO2024)丨日本鹿儿岛丨肿瘤 3. 2024.9.11丨2024年第8届世界乳腺癌争议大会(CoBrCa2024)丨英国爱丁堡丨肿瘤 4. 2024.9.13丨2024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丨西班牙巴塞罗那丨肿瘤 4. 2024.11.28丨2024年北欧妇科肿瘤学会年会(NSGO2024) 瑞典丨斯德哥尔摩丨肿瘤 5. 2024.12.10丨2024年第47届圣安东尼奥乳腺瘤研讨会(SABCS2024) 丨美国圣安东尼奥丨肿瘤 6. 2024.9.17丨2024年世界癌症大会(WCC)丨瑞士日内瓦丨肿瘤 7. 2024.10.16丨2024年国际妇科癌症学会全球会议(IGCS)丨爱尔兰柏林丨肿瘤 8. 2024.11.12丨2024年第36届国际乳头瘤病毒大会与基础科学、临床和公共卫生研讨会(IPVC)​丨英国爱丁堡丨肿瘤 9. 2024.12.6丨2024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亚洲年会(ESMO Asia)​​丨新加坡丨肿瘤 妇科内镜 1. 2024.9.12丨第64届日本妇科内镜学会学术研讨会丨日本东京丨妇科内镜 2. 2024.9.18丨2024年第10届欧洲阴道镜联合会欧洲大会(EFC2024)丨拉脱维亚里加丨妇科内镜 3 .2024.10.27丨2024年第33届欧洲妇科内镜学会年会(ESGE2024)丨法国马赛丨妇科内镜 4. 2024.11.16丨2024年第53届AAGL妇科微创手术全球大会(AAGL2024)丨美国新奥尔良丨妇科内镜 其他 1. 2024.10.9丨2024年第69届日本人类遗传学会年会(JSHG2024)丨日本札幌丨遗传学 2. 2024.10.19丨2024年第80届美国生殖医学会年会/科学大会(ASRM2024) 丨美国丹佛丨生殖 3. 2024.11.5丨2024年美国人类遗传学学会年会(ASHG2024)丨美国丹佛丨生殖 4. 2024.11.14丨2024年第69届日本生殖医学会年会(JSRM2024)丨日本名古屋丨生殖 5. 2024.12.5丨2024年第17届欧洲妇科泌尿协会年会(EUGA2024)丨捷克布拉格丨泌尿 6. 2025.3.25丨2025年第72届生殖研究学会年会(SRI2025)丨美国夏洛特丨生殖
  • 26
    2024-07

    热议问答 | “超雄综合征”真的那么可怕吗?朱宝生教授科学解答

    近日,四川一胎儿在医院检出嵌合体超雄综合征,引发网友热议并冲上热搜。 报道称,四川这位孕妈妈在网上发布的临床报告单显示,她怀孕已经25+5周,临床症状描述:胎儿附属物异常,彩超提示羊水过多。结果解释:检测到样本Y染色体数目偏多,推测为XY与XYY嵌合,或者其它复杂核型。 网上关于“孩子留不留”的讨论十分激烈,观点持两极化分裂。一部分网友认为,这是“恶魔基因”,有性格缺陷和暴力倾向。另一部分网友认为,孩子的好坏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两方就这一问题互相争执不下。 对此,妇产科网特邀请朱宝生教授来为大家解答一下“超雄综合征”相关问题! 报告单上有提到:检测到样本Y染色体数目偏多,推测为XY与XYY嵌合,或者其它复杂核型。网友们说这是一个胎儿吞噬了另一个胎儿的嵌合现象,这种说法是否合理? 朱宝生教授: 47,XYY是主要由于患儿的父亲精子发生时减数分裂差错引起的24,YY精子受精而产生的胎儿和个体。过去在新生儿中47,XYY个体的发生率是1‰,目前在我国新生儿中略低于1‰,这是很常见的性染色体数目异常,一般不导致严重疾病。网络上普通民众对该病发生原因的各种想象和传说都没有科学依据。 “超雄综合征”是否真的像网友们所言,“天生就有暴力倾向”、“天生是犯罪人”、“超雄综合征犯罪率高”吗?对于“超雄综合征”大家都存在哪些误解? 朱宝生教授: 对于“超雄综合征”人们会因该病命名而产生望文生义的误解,这是当初为此病取名的科学家未预料的不良后果。由于这种47,XYY个体比正常男性多1Y染色体,最早发现这种染色体异常的科学家把该病取名为“超雄综合征”。但在随后至今50多年的临床观察中并未发现47,XYY个体在体格发育、智能水平上与正常男性有什么不同,也并没有“天生就有暴力倾向”、“天生是犯罪人”、“超雄综合征犯罪率高”等迹象。40多年前美国的一项研究在数百名男性罪犯中检测到几名47,XYY个体就把该病与犯罪相关,实际上当时的研究手段未能排除许多现在已经知道的精神疾病易患因素,如与精神分裂症和躁狂抑郁症等病的易患基因突变在犯罪人群中更加普遍,但在那个年代却没有检测技术可以发现。近40多年来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47,XYY个体实际上绝大多数都是发育和行为正常的男性,仅其中半数以上的人会在生育中发生性染色体异常患儿生育史、不孕症和少精子症,并没有传说中所谓暴力倾向。所以,现在是到了全社会消除对47,XYY个体误会的时代了,建议不再使用超雄综合征的病名,而使用“XYY个体”。
  • 23
    2024-07

    最新关注 | 国家卫健委:对任何形式的伤医事件零容忍!

    19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李晟医生在门诊诊疗中,突遭一男子持刀伤害,致多处严重损伤,经抢救无效去世。 国家卫生健康委20日表示: 对李晟医生的去世表示沉痛哀悼,对其家人和亲属表示慰问。暴力伤害医务人员,是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我们对此表示强烈谴责。伤医行为不仅严重侵害了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正常医疗服务秩序,损害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国家卫生健康委对任何形式的伤医事件零容忍。 2020年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指出,医疗卫生人员的人身安全、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威胁、危害医疗卫生人员人身安全,侵犯医疗卫生人员人格尊严。 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同公安部等部门指导各地加强平安医院建设,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各地要完善医院安全防范系统,切实落实安检措施,强化警医联动,保护医患安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呼吁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切实保护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共同维护正常医疗秩序。
  • 22
    2024-07

    2023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暨2019-2023五年总科技量值(ASTEM)榜单公布!

    7月19日,中国医学科学院举办2023年度中国医学院校/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暨2019—2023五年总科技量值发布会。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院士在发布会上作题为《建立具有导向性的医学科技评价体系》的报告,并解读了2023年度中国医学院校/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暨2019—2023五年总科技量值。 “医学作为一个独特的、综合的、巨大的体系,是现代科技的主流和核心力量,关乎卫生事业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民族复兴和人民健康福祉。发挥好科技评价在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引导构建符合国情的科技创新体制中的基础性、导向性作用,对加快补齐科技强国建设在医学领域的短板至关重要。”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为进一步深化科技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落实大会精神,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在医学领域加快研究、推动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中国医学科学院发挥我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基地作用,直面当前医学科技评价中的问题,持续加强医学科技评价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围绕‘评什么、怎么评、怎么用’,依照‘明其所用、具其所依、言其所限’,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性、开创性工作,构建了医学科技评价体系完整框架和逻辑闭环。”王辰院士在发布会上如是说。 针对我国医学科技评价活动和结果使用泛化、评价指标异化等问题,王辰院长提出应当通过“明其所用”、“具其所依”、“言其所限”,构建医学科技评价体系完整框架和逻辑闭环,确保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公正性。王辰院长指出,中国医学科学院全面落实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精神,着力研究构建覆盖医学科技创新多主体全链条的完整评价体系,进一步创新发展我国医学科技评价理论技术方法。 一是针对不同创新主体特点实施分类评价。王辰院长强调,不同医学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发展阶段、创新模式等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形成统一的医学科技评价体系的同时,需结合各类创新主体的特点开展差异化分类评价。如,针对医院推出中国医院科技量值,突出临床医学特色,反映临床医学学科及医院综合科技水平;针对医学院校研制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突出科教协同,纳入高校特色教育教学指标,以创新质量和人才培养为核心。 二是鉴于医学科技通常具有长周期特点,医学科技评价需平衡评价时效与科研周期之间的矛盾。通过设定一个相对长的周期以充分反映被评价对象稳定、持久的科技水平和可持续创新能力,适度淡化单年度偶然性因素造成的波动,达到平抑干扰和偏离的目的。 三是“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将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具体化为医学科技评价的目标,建立具有鲜明价值导向的医学科技评价体系。 四是医学科技量值重视采用基于客观原始数据、直接产出和贡献的直接指标,持续探索以情报学量化评价为主的医学科技评价方法,充分发挥科技量值对医学科技创新发展的正向导引作用,同时正视其内在局限性,明确科技量值评价应用的范围和方式。
  • 17
    2024-07

    吴小华教授当选中国抗癌协会整合妇科肿瘤委员会首届执行主任

    2024年6月22日,中国抗癌协会整合妇科肿瘤委员会在2024 CACA整合妇科肿瘤大会上正式成立。中国抗癌协会秘书长赵勇主持成立仪式。 经中国抗癌协会组织部任命,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院士担任中国抗癌协会整合妇科肿瘤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小华教授担任中国抗癌协会整合妇科肿瘤委员会执行主任,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周琦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盛修贵教授担任中国抗癌协会整合妇科肿瘤委员会顾问,辽宁省肿瘤医院王丹波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史庭燕教授、浙江省肿瘤医院朱滔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刘继红教授、福建省肿瘤医院孙阳教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李长忠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李晶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斌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师前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梅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陆海燕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林仲秋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柯桂好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徐丛剑教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高宏教授(按姓氏笔画排序)担任中国抗癌协会整合妇科肿瘤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温灏教授担任中国抗癌协会整合妇科肿瘤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院士对中国抗癌协会整合妇科肿瘤委员会的成立表示祝贺。他指出中国抗癌协会在过去40年对中国肿瘤学科发展、诊疗水平提升等方面有重大贡献,未来将在提升我国学术成果质量与国际影响力、全方面提升肿瘤诊疗水平以及促进疾病知识科普等方面不断努力。基于此,中国抗癌协会整合妇科肿瘤委员会将整合各个妇科肿瘤相关系列专委会开展学术工作,同时联合防筛委员会等其他委员会展开学术合作。中国抗癌协会整合妇科肿瘤委员会应当在促进学术传播、领导妇科肿瘤相关系列专委会、新指南编撰、提出学术探索方向以及制定未来工作计划方面起到引领作用。 在成立仪式现场,中国抗癌协会秘书长赵勇致辞。他表示,2024 CACA整合妇科肿瘤大会是开创性、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学术会议。中国抗癌协会秉承着「肿瘤防治,赢在整合」的学术发展理念,具体到工作层面则是“全人、全科、全息、全程”。对于各个学科,中国抗癌协会开创性探索了学科前沿、指南建设双引擎的工作模式。 在学科发展方面,中国抗癌协会为学术成果发表、成果推广、成果鉴定、成果评奖等领域提供支持。中国抗癌协会旗下系列期刊共有35种,可以为各个学科领域的原创学术成果发表提供平台。同时,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中国抗癌协会每年编撰肿瘤学科发展报告,推广学术领域前沿进展。中国抗癌协会还会对学术成果进行权威、官方的鉴定,促进未来产学研转化。中国抗癌协会还对优秀学术成果提供评奖激励。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是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全国肿瘤医学领域唯一的社会科技奖励,可直推国家奖。基于以上4项工作,可梳理疾病领域前沿的学术成果,并沉淀到新的CACA指南编写。中国抗癌协会秘书处建立了“成果库”“知识库”“人才库”等五库,六大培训基地以及“进校园”“中国行”等12个指南推广模块,以验证学术成果的有效性。 学科前沿、指南建设双引擎工作模式的实行,需要在成立细分学术专委会的基础上,再成立工作委员会。工作委员会执行总会、理事会的学科发展任务,联动协调各个专委会及基地医院、信息化平台以及媒体资源。工作委员会的任期为5年,与中国抗癌协会理事会同时换届和成立。工作委员会的组织架构由总会任命。樊代明院士担任各工作委员会主任。执行主任由各西医专委会的主委担任;副主任由各相关专业委员会主委担任,也可举荐其他权威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由各专业委员会的副主委担任。工作委员会可以设立秘书处,可独立立项开展相关学术工作。鉴于吴小华教授在中国抗癌协会第六届妇科肿瘤专委会主委任期期间,工作成效显著,连续三年获得中国抗癌协会优秀专业委员会的荣誉,经总会研究决定,并经办公会通过,任命吴小华教授担任首届整合妇科肿瘤委员会执行主任。预祝中国抗癌协会整合妇科肿瘤专委会在吴小华教授带领下,各位专家积极参与,继续为妇科肿瘤学科发展与诊疗水平提升方面取得累累硕果。
  • 08
    2024-07

    中国声音丨全球首次发现!华科大最新成果登上Cell!

    全球首次发现卵巢癌免疫治疗新靶点,为卵巢癌提供全新的免疫治疗方案。7月5日,国际顶尖期刊《细胞》(Cell)在线刊登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最新研究成果 该成果为同济医院马丁院士、高庆蕾教授、方勇教授联合美国梁晗教授团队关于卵巢癌治疗的研究论文“卵巢癌新辅助PARP抑制剂或化疗揭示同源重组缺陷型肿瘤治疗新靶点——eTreg细胞”。这是中国妇科肿瘤专家的研究成果首次荣登《细胞》。 该研究通过前瞻性临床试验的多组学数据分析,首次揭示了同源重组修复缺陷(HRD)与完整(HRP)卵巢癌在肿瘤微环境层面的差异。实验数据证明了口服单药PARP抑制剂尼拉帕利在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治疗中的有效性,以及将其作为新辅助治疗策略的潜力。此外,研究团队还提出了尼拉帕利与CCR8单抗联合使用,以清除eTreg细胞为目标的HRD肿瘤免疫治疗方案,这一创新策略为高浆卵巢癌的精准治疗开辟了新的路径。 卵巢癌长期位列女性恶性肿瘤前十位,被称为女性的“沉默杀手”,其早期发病隐匿,绝大部分发现时已到晚期。其中,高浆卵巢癌占卵巢癌的70%,与多种恶性实体肿瘤受益于新型靶向或免疫疗法不同,临床难以手术切净的高浆卵巢癌的标准治疗策略依旧是铂类新辅助化疗,其虽然早期响应率较高,但后期容易耐药,五年生存率长期停滞在30%,患者预后效果亟待改善。
  • 15
    2024-07

    复发性宫颈癌首个ADC获批,NEJM发布试验结果

    宫颈癌是威胁女性生命健康最常见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宫颈癌患者接受初始治疗后,30%~50%会出现肿瘤复发或转移,而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10%~20%。 2024年7月4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对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患者应用替索单抗(tisotumab vedotin)二线或三线治疗的全球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3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与研究者选择的化疗相比,替索单抗将总生存期延长2个月(11.5个月 vs. 9.5个月),将死亡风险降低30%。美国FDA已于2024年4月29日全面批准替索单抗用于化疗期间或化疗后疾病进展的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使其成为首个用于该人群二线及后线治疗的ADC。 子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第四大常见的癌症类型[1],严重威胁女性健康,持续性高危HPV感染是子宫颈癌的主要病因。子宫颈癌的标准初始治疗包括放疗、化疗和/或手术切除。然而,对于复发或转移性子宫颈癌(r/mCC),治疗选择和治疗效果较为有限,预后很差,5年总生存率不到19%[2,3]。在大多数情况下,r/mCC患者将依赖全身性治疗,如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靶向治疗。 近年来,免疫治疗的发展为部分子宫颈癌患者带来希望,最近的两项3期临床试验将帕博利珠单抗(PD-1抗体)或阿替利珠单抗(PD-L1抗体)免疫疗法用于治疗复发性子宫颈癌患者,使其总体生存获益[4,5]。单药使用西米普利单抗(cemiplimab)(PD-1抗体)在复发性子宫颈癌二线或后期治疗中也显示出总体生存获益优于化疗[6],但复发性子宫颈癌仍然是一种致死性疾病,需要更多治疗选择。 组织因子在广泛的实体肿瘤中异常表达,其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水平为94%~100%[7-10],因此是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的重要靶点。替索单抗(tisotumab vedotin)是一种正在研究的ADC,它由组织因子导向的人单克隆抗体与微管破坏剂MMAE(单甲基auristatin E)共价连接而成,递送到靶细胞内后释放MMAE,导致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MMAE也可离开靶细胞,进入并杀伤邻近肿瘤细胞,即发挥旁观者细胞毒性[7]。 2021年4月,在一项2期单臂临床试验(innovaTV 204/GOG-3023/ENGOT-cx6)中[7],替索单抗作为复发性子宫颈癌患者的二线或三线治疗显示出显著且持久的抗肿瘤活性和良好耐受性,因此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于2021年9月加速批准,于2024年4月29日全面批准替索单抗用于化疗期间或化疗后疾病进展的r/mCC,使其成为首个用于r/mCC患者二线及后线治疗的ADC。 基于这些研究背景,Genmab和辉瑞公司启动了替索单抗用于r/mCC二线或三线治疗的全球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3期临床试验(innovaTV 301/ENGOT-cx12/GOG-3057),该试验覆盖27个国家168个研究中心,共招募502名既往接受过一种或两种全身性治疗方案的r/mCC患者。纳入标准要求患者在标准双药化疗±贝伐珠单抗和/或抗PD-1/-L1(如果符合条件且可用)药物治疗期间或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能状态评分为0~1分,且有可测量病灶。 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组,接受2.0 mg/kg q3w静脉注射替索单抗治疗或静脉注射化疗(托泊替康、长春瑞滨、吉西他滨、伊立替康或培美曲塞),治疗持续至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或疾病进展。主要终点是总生存期(OS),关键次要终点是研究者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v1.1评估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客观缓解率(ORR)。其他次要终点是起效时间、环境持续时间、安全性、副作用和患者报告的结局。
  • 25
    2024-06

    生育率一降再降!国家医保局重整规范产科服务项目,拯救产科!

    生育是人生喜事,也是关系繁荣昌盛的家国大事。近年来随着晚婚晚育、优生优育现象和青年人婚育观念的变化,产科成为医疗服务行业中备受挑战的医疗机构科室,近年出现了多家医院关停产科、妇产医院倒闭转型的社会新闻。今年二月妇产科专家、上海妇婴保健院教授段涛主任发出“救救产科”的呼吁。 自2020年以来,全国已有不少公立和民营妇幼医院的产科业务迎来关闭或优化调整,一些业内人士声称产科的寒冬到了,救救产科的呼声引起了业界的共鸣。 6月15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产科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将各地原有产科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整合为30项,并将“分娩镇痛”“导乐分娩”“亲情陪产”等项目单独立项。形象来说,规范整合产科类价格项目,就是要把各地相对有特点的医疗服务项目“方言”变成全国统一的“普通话”。 过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由各省价格部门牵头制定,各省之间价格项目不仅数量差异较大,价格项目名称等也有较大差异。 国家医疗保障局介绍,以难产接生为例,各地根据不同情形和方式,设立了产钳助产、臀位助产、胎头旋转等多个价格项目,实际上这些项目技术难度、资源消耗比较接近。随着医疗技术发展,新的助产方式被逐步引入临床,这种将具体操作与价格项目紧密绑定的立项方式,无法很好适应部分新技术的收费需求。因此,指南将资源消耗、技术难度等基本相当的项目归为一类,各地原有产科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被整合为30项,以更好适应临床实际。 同时,指南单独设立“分娩镇痛”“导乐分娩”“亲情陪产”项目,支持医疗机构提供以产妇为中心的人性化分娩服务,鼓励各地积极开展镇痛分娩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向孕产妇提供专业化的陪伴分娩、导乐分娩服务。 1、临床对产科服务价格有哪些新要求? 从一线调研的情况来看,目前临床实践中对产科发展的需求,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希望新增新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二是希望更好体现产科医疗技术劳务价值。 一方面,随着医疗技术发展、人口政策优化、生育观念进步,近年不少医疗机构陆续推出一些更加人性化的产科医疗服务,如“分娩镇痛”等。实践中,一些地方按照原来的椎管麻醉项目收费,医疗机构因无独立的价格项目减少了提供的分娩镇痛的积极性;一些地方则是因麻醉医生数量有限,无法提供服务,不能很好地满足此类生育医疗服务需求。因此,医疗机构希望明确有关价格政策方向,充分发挥价格调节资源配置的功能,引导医疗机构提供相关服务,更好满足无痛分娩等多元化生育服务需求。
  • 24
    2024-06

    郎景和院士谈“缓和医疗”:最好的医疗就是人文关怀

    人们对缓和医疗的概念可能并不生疏,但对其认识尚且不够,对其理解抑或存在较大偏颇。无论是医生还是公众,都需要加深对缓和医疗重要性的认识,同时更深入地践行这一理念。 人文理念是缓和医疗的本源 所谓缓和医疗,是指对慢性疾病、不可自愈/难以治愈之症、疾病晚期患者或年迈体弱者,医疗不力或救治无方,为尊重病患及其家人的意愿,为减轻其痛苦和症状,改善生命或生活质量的一种医疗对策[1]。 事实上,疾病晚期患者临近死亡(或称濒死),是正常的生命过程。缓和医疗也是医疗过程,包含心理调适、营养支持、症状缓解、康复保健、改善预后、慰藉家人等,与延长生命并不矛盾。这些对策和措施,正是人文理念和人文关怀的体现,亦是医学及缓和医疗的本源[2]。正如特鲁多的墓志铭所阐述的,“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而总是慰籍”。 “和缓是悉”,由来久矣。早在我国南朝,谢灵运的《山居赋》中即写道:“雷桐是别,和缓是悉”。雷、桐是古代的两位药学先祖,和、缓是古代两位名医,药神辨识草药之别,医圣明确病患之悉。尽管如此,面对诸多疾病,往往神药亦无力,圣医亦无方。此时,或者“古方治今病,和缓技亦穷”,或者人们还在留恋是否“如彼久病者,不敢忘和缓”还是“疏淪(音同药)费虽多,尺寸皆有功”呢? 于是,我们必须承认,此时最好的医疗是人文关怀,即“和缓是悉”。这就是医圣和、缓留给我们的无价财富与医疗真谛! 缓和医疗是终极关怀的实施 缓和医疗涉及两个重要概念:临终关怀(terminal care or hospice care)和终极关怀(ultimate concern)[3]。二者是不同的,临终关怀更侧重于具体的医疗措施,“临终”二字又显得狭隘、刺耳和难耐。而终极关怀则是对于生命的终极认识,比如生老病死、苦难痛殇。终极关怀其实是个哲学问题,亦是我们现今惯常的所谓“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里侧重于对生命、身体、生活、健康、疾病与死亡的认识、理解和态度。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且必然要经历和选择的。 诞生或者死亡,发育或者缺陷,健康或者罹病,是科学的、生物学的、哲学的,也是自然的、宗教的、神秘的。医学当然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生命规律,但也有可能打破生死的自然轨迹,从而误导人类抗拒必然的生命过程。问题是作为医者,我们需要真正理解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以及什么是死亡的意义。现实中,我们确实在寻找消除病痛、延长生命的药物和方法,但也应该避免无意义的,甚至善意的扰乱。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长生不老、无疾而终、健康长寿、万寿无疆,只不过是敬语和神话。 有了对于终极关怀的认识和理解,有了对于临终关怀的具体办法,我们对于缓和医疗就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领会,也有助于更好地开展缓和医疗工作。可以认为,终极关怀是临终关怀或缓和医疗的目标和升华,临终关怀或缓和医疗是终极关怀的体现和实施。 科学的认识论与医学的发展观 医学是一个复杂的认知系统,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的结合。其关乎国家、民族、社会、家庭、个人健康及幸福。所谓“天地神圣,生命至上”。为此,我们要实施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所谓全生命周期,就是从生到死的人生各个阶段。现阶段,缓和医疗可能更多实施于年长者,但在生命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遇到不同的健康问题,缓和医疗理念在这些阶段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医学的认识和实践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局限性,二是风险性。所谓局限性,就是认知的局限,由于人体的复杂性以及人与环境(自然与社会)的交叉性,形成了诸多影响和变数。因此,我们对于疾病的认识和处理可能是局限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二是风险性,因为医疗的对象是活的人体,诊断、治疗、药物、手术等都会有风险,是“危险的丛林”。先哲们告诫我们,临床工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要“戒慎恐惧”。 近二三十年,医学在其他各个学科,特别是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机械工艺学等技术的推动下,于颠簸中快速发展。诚然,技术的进步给医疗领域带来了巨大推动力,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过度诊断、过度治疗,过分相信和依赖机器检查及化验报告,脱离临床、脱离实际等的倾向日趋严重。数字化冲淡了医学的人文观念, 隔离了医生与患者,这给临床医学带来了巨大影响,却也进一步凸显了缓和医疗的重要性。 小结 缓和医疗方兴未艾,可以说其是个幸运者,同时又是个逆行者。未来,缓和医疗必须紧密联系临床,既要走到患者床边去做面对面的具体工作,更要进行多学科协作,共同管理患者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各种问题。无论是大医院还是小诊所,缓和医疗都同样重要,都要践行和发展这一理念。北京协和医院是全国疑难重症诊疗中心,是医疗、教学和科研的结合与转化基地,应该在推动缓和医疗发展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因此任重而道远。 缓和医疗不是一枝奇葩的花朵,而是一片关爱的森林。
  • 22
    2024-06

    2024 ESMO | 林仲秋教授:奥拉帕利最大样本真实世界数据发布

    无论在全球或是中国,卵巢癌的死亡数均在妇科恶性肿瘤排名第二。根据WHO的统计,2022年全球范围内卵巢癌新发32.46万,死亡20.70万,较2020年的统计数据进一步上升。提高卵巢癌患者长期生存率,是所有妇科肿瘤专家和患者的共同愿望。奥拉帕利作为卵巢癌中的划时代药物,它在卵巢癌中的有效性已经在多个III期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并且于2018年在中国上市,获批用于铂敏感复发卵巢癌的维持治疗,2019年获批用于BRCAm的一线卵巢癌的维持治疗,2022年获批联合贝伐珠单抗用于HRD阳性的一线卵巢癌维持治疗,为改善中国卵巢癌患者的生存现状做出了卓越贡献。但临床研究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临床实践,以往的真实世界研究往往着眼于疗效数据的收集,而大量真实世界中应用奥拉帕利治疗的安全性数据尚缺乏报道。 DIM是一项在中国开展的真实世界研究,主要目的是观察奥拉帕利在中国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实践,针对卵巢癌队列,主要终点是6个月内的安全性,根据CTCAE5.0对AE进行记录和汇总。卵巢癌队列结果在本次ESMO妇科肿瘤大会以poster形式进行报告,此次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科肿瘤专科林仲秋教授带领我们一起解读来自中国真实世界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