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品牌专栏

热点资讯

HOT INFO

  • 17
    2024-07

    ESHRE2024前沿探索 | 师娟子教授: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进展

    师娟子教授,围绕“有生育需求的内异症女性的治疗、ART成功率的改善及内异症的研究进展”等前沿热点内容进行了深入解读。 2024年7月7-10日,第40届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学学会(ESHRE)年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顺利召开。作为生殖医学领域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年度国际学术会议之一,ESHRE 2024聚集了来自生殖医学、胚胎学、生殖内分泌学、遗传学等多个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领域内最新研究成果、目前的争议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备受生殖医学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 医说生殖(Trends in ART)平台作为ESHRE 2024特邀官方合作媒体,紧跟会议热点,并在阿姆斯特丹大会现场邀请生殖领域大咖,针对大会前沿热点话题进行了采访和现场报道。本期我们邀请到了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的师娟子教授,围绕“有生育需求的内异症女性的治疗、ART成功率的改善及内异症的研究进展”等前沿热点内容进行了深入解读。 专家风采 师娟子 教授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 博士,主任医师,二级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博士生导师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及转化中心主任 陕西省妇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常委 陕西省医学会生殖分会主委 1.本次大会重点关注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进展,请您谈一谈,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内异症女性应如何进行治疗呢? 在育龄女性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高达10%,发生不孕的风险要比正常人群高一倍。 辅助生殖技术(ART)现今仍然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不孕症的有效治疗方法,尽管有证据表明,与其他病因相比,子宫内膜异位症女性的妊娠率更低。今年的ESHRE上,来自荷兰Velja Mijatovic教授评估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不孕症的文献,并对ART前和ART期间患者的管理提出建议,对于如何提高内异症女性ART的妊娠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对于I、II度的内异症,建议先进行保守治疗,若未妊娠,再进行人工助孕。这类人群,她们进行人工助孕仅仅是获卵数少一些,受精率稍微差一些,但胚胎移植后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与其他人群并没有显著差异。对于内异症女性,目前没有特定的ART促排卵治疗方案作为临床推荐,GnRH 激动剂方案和GnRH 拮抗剂方案均可使用。 对于III、IV度的内异症,若症状严重建议手术治疗,但在术前要注意这类人的生育力保存。会议中,法国的R. Goldstein教授分享了一项在 Antoine Beclère and Jean Verdier University Hospitals进行的一项回顾性观察性、双中心队列研究,研究表明,尽管子宫内膜异位症影响女性的生育能力,但仍可以自然妊娠,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表型无关。这些研究结果为内异症女性提供有关生育力保存的宝贵证据。但在国内,其实很少有人在术前做生育力的保存,所以这一点值得我们去做。III、IV度的内异症女性的促排卵方案也没有特定的临床推荐,这类人群的妊娠率和活产率相较于I、II度的人群稍低。 2.您认为怎样做可以改善内异症女性ART的成功率呢? 在ART治疗前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进行预处理是延续已久的一种治疗方式。但目前的研究,对长期使用GnRH-a治疗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否有益尚不确定。此外,没有证据支持使用口服GnRH拮抗剂和口服避孕药作为ART治疗前的预处理,但相关的研究已经正在进行中。所以在这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继续研究的地方。 3.关于内异症,目前有哪些新的研究进展?对临床医生有哪些建议? 最近的研究支持子宫内膜容受性异常是ART失败的原因之一。近年来, 有研究通过单细胞测序或者空间转录组学的方法,将内异症女性的内膜与正常人的子宫内膜做比较,发现一些基因的异常。 在这方面我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更多的研究和成果。当然也有人提出可以像肿瘤一样进行靶向治疗。这也是我们的一个美好的期待。 对于内异症还有关于炎症的学说,有文献报道内异症可能与梭杆菌的感染相关,如果确定了相关性,未来也许可以采用抗生素治疗,达到很好的效果,改善助孕的结局。本次大会也有人提出,使用抗生素治疗可以降低血液中CA125的水平。 对于子宫腺肌症的诊断很容易漏诊,尤其是子宫比正常稍大,痛经不严重,且超声提示子宫后壁或者前壁的回声稍增强的女性。临床医生很容易忽略此类人群,尤其对于一些反复种植失败和复发性流产的女性,应格外关注是否存在子宫腺肌症。对于使用GnRH-a治疗3-6个周期无法缩小子宫的巨大子宫腺肌瘤的女性,可以考虑优先进行手术治疗。
  • 15
    2024-07

    ESHRE2024前沿探索 | 邓成艳教授:药物刺激卵巢方案的简化及未来趋势

    邓成艳教授,围绕“COS方案优化前沿进展”及“长效FSH的临床应用”等前沿热点内容进行了深入解读。 2024年7月7-10日,第40届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学学会(ESHRE)年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顺利召开。作为生殖医学领域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年度国际学术会议之一,ESHRE 2024聚集了来自生殖医学、胚胎学、生殖内分泌学、遗传学等多个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领域内最新研究成果、目前的争议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备受生殖医学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 医说生殖(Trends in ART)平台作为ESHRE 2024特邀官方合作媒体,紧跟会议热点,并在阿姆斯特丹大会现场邀请生殖领域大咖,针对大会前沿热点话题进行了采访和现场报道。本期我们邀请到了北京协和医院的邓成艳教授,围绕“COS方案优化前沿进展”及“长效FSH的临床应用”等前沿热点内容进行了深入解读。 专家风采 邓成艳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 妇科内分泌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1987年于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之后进入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1995年从事妇科内分泌工作至今已29年。1999-2000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Monash医学中心系统学习妇科内分泌和试管婴儿。2005年任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熟悉掌握妇科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致力于妇科内分泌各种疾病的诊治。 现任中华医学会生殖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和临床学组组长;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生殖医学与生殖伦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常务副秘书长等。 1.在当前COS方案中,每日注射药物比较繁琐,是否有长效的药物来减少注射频率,从而优化患者体验? IVF过程中需要频繁注射促性腺激素以刺激多卵泡生长,同时注射拮抗剂抑制LH峰,导致患者舒适度较差。研究人员为了减少COS过程中注射药物的次数,同时降低患者的心理压力,研究出相关的长效药物。今年ESHRE会议上有一项研究提出了"三针卵巢刺激方案",即患者COS过程仅注射3次药物:长效FSH促进卵泡生长、长效GnRH拮抗剂抑制LH峰和扳机时HCG或GnRH激动剂。该研究对15名患者年龄30-39岁、AMH值1.5-3.0 ng/ml正常反应者,采用拮抗剂方案的进行了“三针”实验。于周期第3天早上注射一针总量150微克的长效FSH,在Gn第5天注射0.1 ml长效GnRH 拮抗剂(实验性的药物),当出现至少3 个直径18mm的卵泡时进行扳机。其中12名患者未再添加Gn直接取卵,做到真正的三针。只有3名患者额外补充了300IU的Gn。结果15名患者都成功取卵(平均获卵数为13.5枚),没有OHSS发生,均新鲜周期移植,有8名患者成功妊娠,获得活产。并且这15名患者均有囊胚形成。 该研究方案新颖,实验结局也比较可观,但样本量太小,且全部为卵巢正常反应患者,有一定局限性,尤其不适用高反应者。而低反应患者也需密切关注卵泡生长情况,可能需要适时添加FSH和添加LH。 会议中另有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以110名卵子捐赠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在卵泡早期、中期、晚期、排卵期和黄体期开始使用长效FSH对COS结局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在哪个时期开始使用长效FSH,获卵数和成熟卵子数量均无显著差异。这个结果提示卵泡期不同阶段使用长效FSH和PPOS方案中使用长效FSH均是有效的,为特殊人群及时进行COS方案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2.上述的两个研究中都提到了长效FSH,那长效FSH使用后如果卵泡生长未达到扳机标准,需要继续给予促性腺激素,那加用的Gn剂量如何调控? 长效FSH的半衰期约为65小时,远长于约24小时半衰期的短效FSH。大多数患者单次注射长效FSH后,药物浓度约能维持约7天。正如我刚刚提到的,注射长效FSH后需密切关注患者卵泡发育情况,有些患者可能需要继续给予促性腺激素来确保卵泡持续生长至理想大小。本次会议上有研究探讨了注射长效FSH后从第8天开始每日添加不同剂量FSH的结果。该研究是一项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纳入了167名年龄小于40岁、月经周期正常,采用拮抗剂方案的患者,比较了后续添加rFSH的三种不同剂量:50 IU/天、150 IU/天和250 IU/天后,在扳机日的孕酮水平。结果显示,较低剂量的rFSH(50 IU/天)可以显著降低扳机日血清孕酮水平,但不影响获得的卵母细胞数量,三组平均获卵数分别为 10.7、11 和 12.1枚,平均获得成熟卵母细胞数分别为 7.3、6.9 和 7.8枚。 如果扳机日孕酮水平较高,可能会影响鲜胚移植的成功率,这项研究提示长效FSH后添加低剂量rFSH即可降低药物费用,又可以减少扳机日血清孕酮水平的升高,为临床使用长效FSH后添加FSH剂量的选择提供了数据。长效FSH虽可减少注射次数但只注射一次,后续的治疗需要添加短效促性腺激素至扳机日。按照卵泡发育的规律性,当卵泡有了优势趋势后,对FSH的需求是减少的,如果持续给予过高的FSH,可能会使得颗粒细胞黄素化,导致孕酮升高。 这些研究提示我们,COS方案未来会朝着个性化、精准化、便捷化的方向发展。
  • 13
    2024-07

    ESHRE2024前沿探索 | 蔡贺和师赞医师共话欧生会生殖医学前沿

    2024年7月7-10日,第40届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学学会(ESHRE)年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顺利召开。作为生殖医学领域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年度国际学术会议之一,ESHRE 2024聚集了来自生殖医学、胚胎学、生殖内分泌学、遗传学等多个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领域内最新研究成果、目前的争议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备受生殖医学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 医说生殖(Trends in ART)平台作为ESHRE 2024特邀官方合作媒体,紧跟会议热点,并在阿姆斯特丹大会现场邀请生殖领域大咖,针对大会前沿热点话题进行了采访和现场报道。本期我们邀请到了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的蔡贺副主任医师和师赞医师,分别与大家分享了“一项关于阿托西班对经历过一次囊胚移植失败并计划再次进行冻融囊胚移植患者活产率的临床研究成果”和“一项关于灵活高孕激素状态下卵巢刺激(fPPOS)方案与拮抗剂方案在预计卵巢低反应患者中应用效果的研究结果”。 蔡贺副主任医师精彩分享 蔡贺 副主任医师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陕西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第二界委员 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生殖医学专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 《生殖医学杂志》编委 主要从事生殖中心超促排卵方案和临床质控工作,负责和参与多项临床研究。在Fertility & Sterility及BJOG等国际刊物发表SCI论著10余篇。 在2024年的ESHRE会议上,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的蔡贺副主任医师报告了一项关于阿托西班对经历过一次囊胚移植失败并计划再次进行冻融囊胚移植患者活产率的临床研究成果。该研究名为“Atosiban in individuals with previous single implantation failure undergoing frozen-thawed blastocyst transfer: a placebo-controlled randomized trial”,旨在深入探讨阿托西班(一种缩宫素抑制剂)在增加囊胚移植成功率中的作用。 通过对1100名曾囊胚移植失败的不孕女性的研究,结果揭示,虽然接受阿托西班治疗的组别活产率(49.5%)较安慰剂组(44.7%)略高,但这一差异统计上并不显著,表明阿托西班并非适用于所有不孕症患者。然而,在具有异常子宫收缩的163名参与者中,阿托西班组与安慰剂组的活产率分别为51.9%与39.3%,绝对值提高12.6%,尽管这一差异同样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这一发现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即未来的研究应当聚焦于识别哪些患者因异常子宫收缩而可能从阿托西班治疗中受益。 这项大型随机对照试验填补了现有证据的空白,之前的研究对于使用阿托西班在胚胎移植时期是否有益于提高IVF人群的活产率存在不确定性。研究者发现,在既往经历过囊胚移植失败的个体中,阿托西班与安慰剂相比并没有带来更高的活产率。和早期研究的证据一致,不推荐常规使用静脉注射阿托西班来提高冻胚移植治疗的妊娠结果。然而,研究人员观察到了一个趋势,即在伴有异常子宫收缩的个体中,阿托西班给药后活产率有所增加,尽管这一趋势在统计上不显著。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的该研究,不仅对阿托西班在IVF治疗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也将启发未来更多关于评估阿托西班的效果和临床意义的研究。后续关于阿托西班的研究应聚焦于评估子宫蠕动作为治疗选择标记,并优先考虑有高频率或不规则收缩的个体。 师赞医师精彩分享 师赞 医师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 医学硕士,2018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妇产科学专业,至今就职于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陕西省医学传播学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陕西省科技厅项目1项,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数篇。 在2024年度欧洲生殖医学年会(ESHRE)上,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的师赞医师报告了一项关于灵活高孕激素状态下卵巢刺激(fPPOS)方案与拮抗剂方案在预计卵巢低反应患者中应用效果的研究结果。这项研究名为“Comparison of the flexible Progestin-Primed Ovarian Stimulation(fPPOS) with the GnRH antagonist protocol in predicted suboptimal responders: a freeze-al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该研究主要由田莉主任医师负责,蔡贺副主任医师指导,该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对于预计卵巢低反应的人群中应用fPPOS促排卵方案与传统拮抗剂促排卵方案相比,能否得到类似的活产结局,以期为该人群选择更适合的治疗方案。 该项研究是开展于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一项单中心RCT研究,纳入了预计卵巢低反应(AFC<10个)且不计划新鲜周期移植的患者(如合并输卵管积水、未经治疗的子宫内膜炎等等)。研究结果显示fPPOS组的活产率为 44.1%,拮抗剂组为 47.9% ,风险比(RR)为 0.9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首次FET的结果显示fPPOS 组与拮抗剂组的活产率分别为 32.9%和33.8%,两组间差异同样无统计学意义。 这项RCT的研究结果首次证明了fPPOS在计划全胚冷冻的卵巢低反应人群中应用可获得与拮抗剂类似的活产结局,因此fPPOS方案可作为该人群的有力选择之一。fPPOS方案的主要优势是对于下丘脑垂体的抑制作用更温和,并且价格低廉,口服给药患者依从性更高,并且患者的经济负担更低。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致力于探索更为个体化、更高性价比的治疗方案,在以后的研究中,将继续探索fPPOS方案的临床应用及效价分析,以期在治疗效果相同的的前提下,为患者减少用药花费,降低用药风险。
  • 10
    2024-07

    ESHRE2024前沿探索 | 方丛主任:恶性肿瘤抗肿瘤治疗与生育力保护

    ESHRE 2024 方丛主任医师权威解读“年轻肿瘤患者的生育力保护”以及“恶性肿瘤患者生育力保护的安全性” 2024年7月7-10日,第40届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学学会(ESHRE)年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顺利召开。作为生殖医学领域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年度国际学术会议之一,ESHRE 2024聚集了来自生殖医学、胚胎学、生殖内分泌学、遗传学等多个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领域内最新研究成果、目前的争议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备受生殖医学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 医说生殖(Trends in ART)平台作为ESHRE 2024特邀官方合作媒体,紧跟会议热点,并在阿姆斯特丹大会现场邀请生殖领域大咖,针对大会前沿热点话题进行了采访和现场报道。本期我们邀请到了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方丛主任医师,围绕“年轻肿瘤患者的生育力保护”以及“恶性肿瘤患者生育力保护的安全性”等前沿热点内容进行了深入解读。 1.近年来,年轻未婚女性对卵母细胞冷冻的关注日益增加,请您就本次大会中提到的卵母细胞冷冻保存相关研究,谈一谈对年轻肿瘤患者生育力保护的观点和看法。 在西方国家,越来越多的单身或未育的女性选择冷冻卵子,希望在卵子耗尽之前尽可能地保存生育功能。由于国内生育力保存的法规尚不完善,单身健康女性“冻卵”政策尚未开放。目前,国内卵子冷冻技术主要应用于两类人群:第一是需要进行放疗或化疗的肿瘤患者,由于治疗可能对生育力造成不可逆损伤,所以需要在治疗前进行生育力保存;第二是在进行IVF助孕时,因取卵当日男方取精失败或生殖道感染,女方进行卵子冷冻。近年来随着晚婚及单身女性比例上升,卵子冷冻需求呈上升趋势。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政协委员的提案均与有序放开单身女性卵子冷冻服务有关,未来卵子冷冻的政策有望逐步明朗。那么针对不同年龄和治疗适应证的卵母细胞冻存后的生殖结果是否有所不同? 本次会议中,来自澳大利亚的Michal Kirshenbaum教授回顾了2014年至2022年期间2家生殖中心所有卵子冷冻和复苏周期的数据,共纳入接受了3801个卵子冷冻周期的2689名妇女。根据卵子冷冻年龄分为≤35岁,35-40岁和≥40岁的患者;根据治疗指征分为因肿瘤、其他疾病因素和非疾病因素卵子冷冻的患者,评估促排卵周期和卵母细胞复苏周期的临床结局。研究发现,无论何种适应证,年轻女性的成熟卵母细胞数更多(中位数表示):<35岁(11, 8-17),35-40岁 (9, 6-11)和> 40岁女性(6, 3-9)。≥40岁高龄女性优质胚胎率和累积活产率最低,分别为76.7%和14.9%。根据卵子冷冻适应证分析发现,肿瘤患者卵母细胞成活率最低(80.8%),临床流产率明显更高(25%),而不同治疗适应证患者间优质胚胎率和累计活产率没有显著差异。总体而言,累积活产率受女性年龄影响,而与卵子冷冻适应证无关,因此对于有卵子冷冻需求的患者,建议尽早接受进行生育力保存咨询和治疗。 2.恶性肿瘤患者生育力保护的安全性一直备受关注,本次会议也提到了生育力保存后的不良事件研究,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肿瘤患者预后逐渐好转,育龄期肿瘤患者的生育意愿逐渐凸显,女性生育力保存的临床需求也越来越大。目前,卵子冷冻、卵巢组织和胚胎冷冻及相关衍生的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和卵泡培养为切实有效的女性生育力保存手段。然而由于肿瘤患者可能存在炎症因子升高所致的免疫或凝血功能障碍,加之促排卵过程中卵泡持续暴露于高水平促性腺激素环境,可能会引发不良事件的风险。因此,肿瘤患者生育力保存安全性仍是需要关注的问题。相比于非肿瘤患者,肿瘤患者生育力保存后严重不良事件的风险是否更高,仍存在争议。 来自法国的Julie Labrosse教授就此话题进行了分享,研究回顾了2014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2家生殖中心的4476个生育力保存周期的数据(n= 3180)。其中1678个肿瘤诊断的适应证周期(n=1546),2798个为非肿瘤的适应证周期(n=1634)。比较了肿瘤和非肿瘤患者在生育力保存后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住院、出血、感染、血栓栓塞、卵巢扭转、急性尿潴留或死亡)的风险。共记录29例与生育力保存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其中腹腔内出血17例,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8例,感染3例及急性尿潴留1例。研究发现,与非肿瘤患者相比,肿瘤患者在保存生育力处理后不良事件的风险并未增加。此外,研究发现年龄较小,获卵数及冷冻卵母细胞数较多与患者生育力保存后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相关。总体而言,研究证实了对于有生育意愿的育龄期肿瘤患者进行生育力保存的安全性,然而临床上仍建议选择对肿瘤影响较小的卵巢刺激方案,并持续优化冷冻、移植技术,提高卵子冷冻及胚胎冷冻复苏率,保证生育力保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本次大会也有一些关于生育力保存的基础研究。比如我们很关注的关于卵巢DNA损伤修复的研究,有研究发现应用重组的人AMH可以减轻化疗药物多柔比星对小鼠卵泡的损伤,保护卵巢的储备。相关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了ID3减少或者是修复了DNA损伤。另外也有学者通过对POI患者卵巢注射干细胞或者PRP等方式来改善卵巢功能,这些研究为我们在生育力保存方面带来了一些新的启发。 专家风采 方丛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专家风采 方丛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生殖中心主任。 现任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生育力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实验学组委员,广东省生殖医学分会实验学组副组长,《生殖医学杂志》和《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 先后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六医院任核心骨干,长期担任培养室负责人,对于不孕症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实验室操作技术经验,在国内首先开展了染色体易位患者的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研究,并于国内首次报道成功妊娠。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人类卵母细胞冷冻、卵巢冷冻等,获得多项科研基金资助,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多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承担“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组长,在国内外杂志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0余篇。
  • 09
    2024-07

    ESHRE 2024前沿探索 | 叶虹教授:AI在辅助生殖技术中的应用

    叶虹教授,围绕“AI在子宫内膜容受性评估、个体化卵巢刺激以及胚胎冷冻保存和选择中的应用”等前沿热点内容进行了深入解读。 2024年7月7-10日,第40届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学学会(ESHRE)年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顺利召开。作为生殖医学领域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年度国际学术会议之一,ESHRE 2024聚集了来自生殖医学、胚胎学、生殖内分泌学、遗传学等多个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领域内最新研究成果、目前的争议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备受生殖医学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 医说生殖(Trends in ART)平台作为ESHRE 2024特邀官方合作媒体,紧跟会议热点,并在阿姆斯特丹大会现场邀请生殖领域大咖,针对大会前沿热点话题进行了采访和现场报道。本期我们邀请到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的叶虹教授,围绕“AI在子宫内膜容受性评估、个体化卵巢刺激以及胚胎冷冻保存和选择中的应用”等前沿热点内容进行了深入解读。 1. 本次大会重点关注了人工智能(AI)在辅助生殖超声领域的应用。请谈一谈,您认为人工智能在子宫内膜容受性评估中的应用前景如何? 在过去的几年中,人工智能逐渐应用于医学场景,协助疾病诊断、治疗和预测预后。在女性健康领域,已经开展女性恶性肿瘤(卵巢癌、宫颈癌)等疾病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AI在辅助生殖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也有望迅速投入临床应用。 子宫内膜容受性是子宫内膜对胚胎接受能力的体现,是影响妊娠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临床常用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方法有子宫内膜活检、激素水平测定和超声检查,其中子宫内膜活检为有创操作,激素水平测定作为辅助检查手段。经阴道超声具有实时、无创、可重复性高以及患者接受度高等优点,已成为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首选的非侵入性检查手段。临床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子宫内膜厚度、回声模式、内膜容积、内膜蠕动波、内膜弹性、内膜及内膜下血流灌注等。但超声检查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如:手动描绘子宫内膜的边界、肉眼判断子宫内膜分期、再现性差,而且低年资超声医生准确性较低等问题。因此,超声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指标和方法尚未达成共识。 此次会议上有专家分享了一个研究,根据超声图像和临床特征建立的人工智能模型预测胚胎植入结局,改善目前仅依赖超声检查的预测能力。研究回顾分析了来自70个诊所FET周期患者在黄体酮起始日的子宫内膜超声图像79,602张(40,910例患者)。基于不同的胚胎质量构建人工智能内膜容受性结局预测模型,以胚胎植入(β-HCG阳性)作为判定结局的标准。模型由基于图像的深度学习(DL)模型和基于特征的机器学习(ML)模型组成。通过曲线下面积(AUC)、敏感性和特异性来衡量模型的性能。ML模型纳入的临床特征会进行重要性排序,同时将内膜容受性预测模型性能表现与EMT预测植入的能力进行比较,获得具有最佳预测性能的模型,该模型纳入的临床特征根据重要性先后排序为:子宫内膜厚度、孕酮值、移植年龄、既往胚胎移植总数、超声检查日期与移植日期之间的间隔时间、卵子来源等因素。结果发现,8.8mm为最佳阈值预测着床。但和AI模型相比,单纯的EMT预测内膜容受性的能力更低。同时该学者也提到,此结果后续需要在前瞻性和非选择性研究及其他人群中进行验证。目前AI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评估仍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或许可以通过增加其他的临床特征来提高性能,促进模型的发展,从而准确预测活产的黄金标准。 AI辅助超声成像的结合,便于临床信息的整合,从而输出更客观的结果,缩短治疗时间,人工智能辅助超声是女性生殖功能评估中的一种新型跨学科整合。它将为生殖医学领域带来数字化转型和自动化,并最终造福不孕夫妇和社会。 2. 请您谈一下人工智能(AI)在个体化卵巢刺激中有哪些应用? 人工智能(AI)已融入当今社会,人们渴望通过AI获得更多便捷。在辅助生殖技术领域,AI已被用于预测妊娠率,活产率和新生儿出生体重。2020年Zohar等人研究发现,相比传统的逻辑回归模型,基于BMI、年龄等数据的机器学习算法预测IVF成功率更可靠。同时越来越多研究证实,AI在IVF全流程中均可扮演重要角色,如:全自动追踪监测COS过程中卵泡大小变化、精子和胚胎选择以及胚胎植入前非整倍体检测(PGT-A)。 ESHRE上Saravelos教授以“促排卵方案的选择”为例谈到,相比临床医生在进行决策时,AI可以更理性、全方位地评估治疗方案。早在2006年,Francois教授使用FSH、BMI、年龄和窦卵泡数制定算法预测个体化的卵巢刺激Gn用量,即我们熟知的CONSORT研究算法模型。在此之后,越来越多的研究探索如何使用AI判断卵巢刺激过程中扳机的时机、随访的时机和剂量调整的时机以及扳机后的获卵数。 Saravelos教授以“ALIFE”软件为例,介绍了AI模型建立的过程以及在卵巢刺激流程中的使用案例。模型建立之初,应用SART CORS数据库数据分析发现,获卵率越多,受精卵数、形成囊胚数以及累计活产率越高,因此确立了模型建立的目标,即尽可能多获卵。根据此目标,研究团队分别对Gn启动剂量和扳机时间的决策建立了AI模型。在建立Gn启动剂量模型时发现,卵巢对Gn的反应性呈现出两种情况,一种是卵巢反应对Gn呈剂量依赖性,而另一种则是无论给药剂量是多少,卵巢反应性均没有太大变化。这种现象也与我们的临床实践是相吻合的,因此采用AI模型预测启动剂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对Gn反应不敏感的人群无意义增加Gn剂量。 在卵巢刺激中,AI可以精准的对于助孕女性提供个体化的促排卵方案选择,给临床医生合理的建议,今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希望AI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解决更多的医学难题,而非取而代之。 3. 您对人工智能(AI)在胚胎的冷冻保存和选择中的应用有哪些观点和看法? 大会上Monica教授提出,AI可以理解复杂的数据,观察到胚胎学家无法观测到的细微差异,提供更客观的胚胎评估,且在接触学习中通过扩大数据样本量变得更加精准可靠,同时流程的标准化和自动化大大减少胚胎学家的工作量。 胚胎筛选是通过鉴定具有最佳健康活产潜力的胚胎,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试管婴儿周期成功率的关键步骤。Monica教授介绍了目前在使用的一些胚胎筛选的AI模型,包括IVY、iDAScore、Xception、STORK、ERICA、Life Whisperer等,这类模型均在不同方面表现出了优势。IVY模型采用了深度学习(DL)对10,638个胚胎的time-lapse影像进行了分析学习,通过time-lapse预测临床妊娠能力的AUC 达到0.93;iDAScore是卷积神经网络模型(CNN),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胚胎time-lapse数据自动分析,无需人工手动注释胚胎的任何参数;Xception模型对胚胎图像进行分析学习,对囊胚与非囊胚评估的准确性达到90.9%,对优质囊胚的评定准确度超过99.5%;STORK模型预测囊胚质量的能力AUC达到0.98以上,表现出了良好的性能;ERICA模型可以快速进行囊胚排序,平均4枚囊胚的排序时间低于25s。一篇纳入20个研究的系统性评价表明,无论在胚胎评估方面还是对于妊娠率的预测,AI都优于胚胎学家。 胚胎冷冻保存也是ART的关键步骤,好的胚胎冷冻保存技术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妊娠率,减少卵巢过度刺激的发生,但这个过程可能会被人为因素干扰。2019年,欧洲首次报道了一例通过自动化冷冻技术冷冻的囊胚复苏后成功妊娠的案例。这项AI模型是卷积神经网络模型(CNN),回顾性学习了119名患者的652个time lapse胚胎视频数据,用以帮助胚胎学家评估移植前解冻囊胚存活率,解冻后2小时和3小时,该模型预测性能AUC分别为0.869 和0.807 ,而胚胎学家的预测效果AUC为0.829 和0.850 (95% CI 0.773, 0.908)。未来该模型可以帮助胚胎学家确定哪些胚胎可能无法在解冻过程中存活下来,避免移植不可用胚胎,从而达到增加妊娠可能性的目的。 AI技术具有标准化,较高的效率和准确度,今后需要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来判断AI在胚胎选择和胚胎冷冻保存中的使用价值。 叶虹 教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临床医学部主任 重庆市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重庆市妇幼卫生学会生殖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华生殖医学会临床学组成员 国家ART管理专家库成员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环境与社会优生分会常委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ART监测与评估专业委员会常委 专业方向:不孕不育症的诊断与治疗、女性生殖内分泌、促排卵及控制性超排卵技术、试管婴儿临床技术
  • 03
    2024-06

    共识解读 | 辅助生殖TORCH筛查专家共识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目的不仅是实现妊娠,更重要的是安全生育健康的宝宝。在实施辅助生殖技术前,对患者进行妊娠风险评估是实现优生优育的关键步骤,TORCH筛查一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项目。根据不断更新的临床证和指南,进一步规范 TORCH 筛查,明确孕前免疫状况,开展科学预防措施对优生优育、围产期保健和母婴安全均有积极意义。(周雯慧教授推荐) 【简述】 TORCH是一组包括弓形虫(Toxoplasma)、风疹病毒(Rubella)、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和单纯疱疹病毒(Herpes)在内的病原体。这些病原体可能导致胎儿先天性感染和出生缺陷。《辅助生殖TORCH筛查专家共识》强调了在ART前进行全面筛查的重要性,以预防这些病原体对胎儿的潜在危害。 风疹病毒是TORCH筛查中的关键一环。共识指出,对于风疹病毒IgG和IgM的定量检测至关重要,这有助于评估女性是否具有免疫力。对于未接种疫苗或免疫状态不明的女性,应接种疫苗,并建议在接种疫苗后28天再进行ART,以确保疫苗发挥效果,保护胎儿免受风疹病毒的侵害。认为接种了2剂含风疹疫苗的妇女具有免疫力,随后不应进行风疹病毒IgG检测。 弓形虫病毒感染在妊娠期间可能导致严重的胎儿并发症。共识建议,所有准备进行ART的女性都应接受弓形虫筛查,并进行健康教育,了解如何避免感染。特别是对于有接触猫粪便、食用未煮熟肉类等风险行为的女性,应提供特别的指导和筛查。被诊断患有急性弓形虫感染的非孕妇应被告知等待6个月后再尝试怀孕。不能给感染期的夫妇行ART。 巨细胞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是另外两个在妊娠期间可能对胎儿造成危害的病原体,在妊娠早期或中期发生的原发性感染将导致自然流产和/或早产及胎儿生长受限的增加,在极少数情况下会导致经胎盘传播先天性(子宫内)感染。胎儿表现包括小头畸形、肝脾肿大、宫内生长迟缓及宫内胎儿死亡。共识提出了针对这些病毒的血清学检测和DNA检测的建议,以评估患者的免疫状况和是否存在潜在感染。对于已经感染的女性,共识推荐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减少对胎儿的影响。 细小病毒B19虽然在成人中通常不会引起严重疾病,但对胎儿来说却可能致命。共识建议在ART前对女性进行细小病毒B19的筛查,以确定其免疫状况和感染状况,从而预防可能的胎儿损伤。 《辅助生殖TORCH筛查专家共识》为ART前的筛查工作提供了全面的指导,涵盖了风疹病毒、弓形虫、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和细小病毒B19等多个方面。通过这些细致的筛查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先天性感染,提高ART的成功率,并保障母婴健康。对于准备进行ART的家庭来说,了解并遵循这些筛查建议,是迎接新生命到来的重要一步。 点评专家简介 周雯慧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周雯慧,妇产科专业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副主任。中国免疫学会生殖免疫学分会委员、吴阶平医学基金会生殖医学青年专家委员会常委兼秘书、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生殖医学学科骨干)、北京市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质控中心专家、北京市医管局公益青年专家、北京朝阳医院青年学术沙龙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生殖医学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近二十年,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和负责人参与国内两家三甲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实验室的筹备和组建工作。擅长包括人工授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在内的多种人类辅助生殖助孕技术的临床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 215 工程人才培养计划、北京市医管局杨帆项目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发表论文30余篇。 译者简介 杨沫 博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医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擅长不孕症、月经失调、子宫腺肌症合并不孕的诊治。主持国家自然基金1项,发表国内外论文10余篇,研究成果在亚太生殖医学大会、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年会、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年会等国内外学术会议进行交流。 栏目简介 外文文献学习是临床医生扩充知识、了解医学前沿的重要途径,但外文生殖医学文献数量繁多,深奥艰涩,导致国内医生筛选、阅读困难,很多经典、热点内容无法及时掌握、学以致用。 《医说生殖》作为中国领先的生殖健康领域权威学术平台,致力于为生殖医生提供有效的学习与交流平台。栏目由专业生殖医生团队定期筛选生殖医学领域经典、实用及热点文献进行翻译整理,提炼文献精粹、归纳前沿热点,以文字+视频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进行呈现,并邀请生殖医学领域著名专家进行精彩点评,帮助大家快速get文献主旨精华! 第三十期《文献精读》栏目由医说生殖平台携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鹿群教授团队精心制作,与君共享。
  • 04
    2024-07

    APCFP 2024 | 聚焦生育力保存,顶级专家深度对话—首届亚太地区生育力保存大会即将启航(附最新会议日程)

    首届亚太地区生育力保存大会(APCFP 2024)将于2024年8月17日至18日在中国香港举行。大会主题涵盖生育力保存、胚胎学实验室、临床心理学、儿科和青少年妇科、肿瘤学、男性不育以及腔镜技术等多个重要领域。本次大会旨在汇集生殖医学领域内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探讨和交流生育力保存方面的最新进展与挑战。共同努力塑造生育力保存的未来,为无数患者的生活带来改变。 医说生殖(Trends in ART)平台作为2024年亚太地区生育力保存大会(APCFP 2024)的中国官方合作媒体,将第一时间传递会议精华,为您带来最新鲜、最前沿的生殖医学资讯;对话业内顶级专家、杰出学者,深度解读重大研究进展,为大家奉上最专业、最权威的“学术盛宴”。 主席致辞 我们非常高兴地宣布,首届亚太地区生育力保存大会将于2024年8月17日至18日在充满活力的香港举行。本次大会旨在汇集生殖医学领域内各个学科的专家和从业者,共同探讨和交流生育力保存方面的最新进展和挑战。 大会的主题经过了精心的选择,涵盖了生育力保存、胚胎学实验室、临床心理学、儿科和青少年妇科、肿瘤学、男性不育以及腔镜技术等多个重要领域,为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特别的机会,深入探讨这些会会对护理和支持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的重要领域。 我们诚邀您计划并加入此次难得的大会,与该领域的专家互动交流,分享知识,了解生育力保存的最新进展。作为参会者,您将有机会参与互动环节,聆听引人深思的演讲,并与亚太地区志同道合的专业人士进行网络交流。 请关注我们,了解安排计划、演讲嘉宾和注册详情的最新信息。让我们共同努力,塑造生育力保存的未来,为无数患者的生活带来改变。 我们在香港期待并欢迎您参加首届亚太地区生育力保存大会,届时科学卓越与文化魅力将相得益彰。 请记住这个日期!2024年8月17日至18日。 主席,组织委员会 首届亚太地区生育力保存大会 Dr. Jacqueline Chung 会议地点 The conference will be held in Henry Che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entre, 1-2/F, Cheng Yu Tung Buildi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heng Yu Tung Building
  • 20
    2024-06

    大咖访谈 | 刘西茹教授:高龄不孕症患者的诊治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育观念的变迁,高龄不孕症逐渐成为现代生殖医学领域关注的焦点。高龄不孕症,通常指女性年龄超过35岁后面临的不孕问题。这一现象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生理机制和社会因素。女性的生殖能力随年龄增长而被自然削弱,卵子数量与质量下降,加之可能伴随的慢性疾病和生活压力,共同构成了高龄不孕的多重挑战。 本期栏目我们有幸邀请到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刘西茹教授,并就高龄女性不孕患者临床诊疗难点、高龄不孕女性助孕的个体化促排方案以及高龄助孕领域未来发展趋势和安全伦理问题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请您根据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谈一下针对高龄女性不孕患者临床诊疗过程中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您是如何解决的? 女性高龄的定义:≥35岁。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加上压力婚育理念的改变如晚婚晚育等各种社会因素推迟生育计划,进一步增加了高龄女性的比例。然而,随着女性年龄的增加,生育能力逐渐下降。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卵巢储备下降,卵子的数量和质量均会下降,非整倍体率增加,另外其他妇科常见疾病如: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肌瘤、盆腔炎症、子宫内膜的容受性下降,也是生育力下降的重要原因。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最终导致高龄女性不孕率增加、流产率增加。高龄女性各器官的机能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外科疾病发生率也有所增加。另外这些高龄女性即使通过试管婴儿技术获得妊娠,其妊娠期间并发症风险(如:流产、早产、低出生体重、胎儿畸形等)和内、外科合并症的风险(如:妊娠期糖尿病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也会增加。因此作为生殖专业的医生倡导大家一定要适龄生育:在合适的年龄做合适的事情。一般35岁以下不孕我们定义为1年,35岁以上如果半年未避孕仍不孕即可称为不孕,40岁以上但凡有生育要求即可来生殖中心寻求帮助。 其实目前针对高龄不孕患者的诊治策略仍缺乏统一的观点,因为患者病因的复杂多样,其诊治疗效也参差不齐。针对高龄患者,我认为应该首先重点关注其生育力的评估比如说卵巢储备、子宫、输卵管、内分泌疾病以及全身性疾病等各方面的情况及男方精液情况。高龄女性生育评估的重点包括:卵巢储备功能评估、不孕不育其他因素评估、妊娠风险评估。1.卵巢储备功能评估:年龄、生化指标:AMH、bFSH、bE2等、影像学指标:B超下数AFC、以及必要时进行CC刺激实验等卵巢刺激试验来评估卵巢储备功能;2.通过B超监测排卵时,在明确窦卵泡数量的同时,可以观察子宫内膜的厚度、顺便观察是否有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息肉及宫颈病变等影响妊娠的因素;3.输卵管通畅度的评估可以通过输卵管碘油造影或者超声造影等进行评估;4.除此之外,高龄妇女孕前评估还应重视以下方面:(1)针对基础疾病(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如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应完善心功能评估及调整降压方案,孕前患有糖尿病的高龄妇女应在孕前确定糖尿病的严重程度及调整降糖方案;(2)有复发性流产、胎儿宫内死亡病史的妇女应完善免疫相关抗体检查,排除免疫系统疾病;(3)有遗传性疾病家族史、不良孕产史者应进行孕前遗传咨询。 通常高龄女性的卵巢储备功能相对较差而且各家庭个体差异相比较大,我们应综合男女双方因素来考虑给予个体化的助孕建议,其中辅助生殖技术是一个最主要的帮助高龄患者怀孕的方法,40岁以上我们不建议IUI,建议直接IVF-ET。助孕过程中尽量选择患者获益最大化的最佳方案,力保尽量缩短其达妊娠时间,帮助其尽快抱婴回家。 辅助生殖技术是高龄不孕女性助孕的重要方式,请问如何在兼顾促排卵方案和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基础上制定个体化促排方案? 随着女性年龄的增加成功生育后代的几率逐渐减少。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自己的数据证明患者每增加5岁,试管婴儿临床妊娠率差不多下降10%。高龄女性如果下定决心要生育后代需要尽快寻求生殖医生的帮助。因为等待只会进一步错失生育机会。建议高龄女性和其丈夫在备孕前进行全面检查,以便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综合分析排除高龄女性是否存在的遗传、身体健康状况和环境等不利妊娠的因素,以便制定接下来的治疗方案。针对卵巢功能正常的高龄女性,可首先选择常规控制性超促排卵方案。目前常用方案包括:早卵泡期长方案和拮抗剂方案。目前对这类患者绝对有效和最理想的方案尚缺乏统一的认知,应强调个体化促排方案。对于正常反应,我们更多的倾向于长方案。对于高反应或者POR患者我们更多的采用拮抗剂方案,对于极低反应者,则直接进行微刺激或自然周期。这些都依靠临床医师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对药物使用的灵活性。一些专家学者在大量临床工作积累的基础上对高龄不孕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研究报道综合考虑临床效果和经济成本相比,PPOS和微刺激方案≥35岁卵巢储备低下者,应用拮抗剂方案的优胚率、累积临床妊娠率更高,每获得1例临床妊娠所需的经济成本最低,因此拮抗剂方案更理想。按照欧洲生殖学会的促排指南卵巢高中低反应人群均都推荐使用拮抗剂方案,最常用的拮抗剂药物有欧加隆的加尼瑞克等。 每一个促排卵方案都各有利弊,所以促排方案需要结合患者其他情况的评估,当患者合并如:子宫内膜息肉、宫腔粘连、子宫内膜病变等疾病,又或者患者自身没有特殊合并症,但可用胚胎数较少需要攒胚胎都属于不适合立即移植的情况,我们一般采用拮抗剂方案+全胚冷冻,短平快获得好的胚胎,后续处理上述不良因素后再择期行冻胚移植。 关于受精方式:对高龄的患者,其卵子有可能存在线粒体功能障碍,如果用ICSI受精,将需要消耗卵子更多的能量,不利于胚胎发育。因此,建议除非是存在男方因素或需要胚胎活检进行基因检测做PGT,ICSI都不应常规用于高龄患者。 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飞速发展您认为高龄助孕领域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在应用这些技术的同时有哪些安全性和伦理问题需要特别关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辅助生殖技术领域在所有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地发展和创新。新技术、新观点的进展启发了未来高龄助孕的发展趋势。 首先由于卵子质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非整倍体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临床上对高龄患者行胚胎植入前进行非整倍体筛查PGT-A,目前尚存在一定争议。PGT-A可降低移植非整倍体胚胎的概率,降低流产发生率,进而提高助孕的成功率。但是该技术可能导致高龄女性可用胚胎更少甚至无可用胚胎。患者通常因保留可用胚胎而拒绝进一步PGD。另外活检本身对胚胎发育和子代健康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同时增加了患者助孕的经济花费,因此目前在高龄女性中并未常规应用该技术,大规模的应用有待于未来进一步的数据总结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高龄患者出现透明带变厚、变硬、破裂困难导致胚胎孵出障碍的概率升高影响胚胎着床。近年来有研究提出对高龄患者行胚胎辅助孵化促进胚胎着床提高临床妊娠率。由于其对胚胎发育及子代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观察随访,目前尚缺乏足够的证据证明其可提高出生率。 再者随着生殖衰老研究的进展,对改善卵母细胞、配子质量的药物开发和再利用策略不断涌现。包括抗氧化剂(N-乙酰基-L-半胱氨酸(NAC)、类黄酮、维生素C和E以及辅酶Q10等)、异黄酮、多酚衍生物和植物性化合物以及二甲双胍等常用药物以及新近的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标(mTOR)抑制剂等。但是这些干预措施的确切作用机制仍然不明确,治疗靶点及其作用部位还有待阐明。临床应用结果仍缺乏一致性结果。 此外有基础研究发现高龄患者卵子线粒体DNA突变以及功能紊乱可能会降低胚胎发育潜能,所以针对高龄患者改善线粒体功能可能会提高胚胎质量,目前胞浆置换/原核移植等这些技术目前亦处于研究阶段,因为其引入了第3方物质,所以争议也比较大,需慎重考虑该技术的应用,临床上线粒体移植建议只用于线粒体DNA疾病的治疗,而非高龄患者。另外目前诱导干细胞分化出功能性卵母细胞的技术已在小鼠身上成功建立,为体外产生卵母细胞并发育成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全新可能,目前仍在实验阶段,该细胞的基因组印迹和表观遗传有待更全面的评估。我们也期待着未来更多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为临床上高龄孕育困难的这些疑难杂症提供更多可能的治疗靶点和方案,进一步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率,从而提高我们国家的人口出生数量和质量。 团队介绍 生殖医学中心 科室介绍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成立于1997年,是国内开展人工授精及试管婴儿等相关辅助生殖技术最早的一批专业机构。1998年首例人工授精婴儿出生,1999年首例试管婴儿出生,2002年首例ICSI试管婴儿出生,2002年首例减胎成功,2003年10月首例冻胚移植妊娠成功。现已获准开展夫精人工授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三代试管婴儿)、生育力保存等技术。中心已建立完善的全系列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体系,并顺利通过国家及重庆市主管部门组织的例行校验和专项督导检查。生殖医学中心集医、教、研一体,开展生殖内分泌和不孕症疾病的临床诊疗及临床应用型基础研究,近3年门诊量达20万余人次,辐射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西南片区,是重庆市第二家拥有辅助生殖全系列技术资质的单位。 目前,科室具有一个从事生殖医学专业的合理人才梯队,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8人,博士13人,硕士6人。整个科室人员年富力强,学科背景丰富,知识结构比较完善。工作积极、好学上进,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团队。 诊疗范围:男女不孕不育症;复发性流产;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异常子宫出血、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卵巢早衰、高泌乳素血症、月经紊乱及闭经等生殖内分泌疾病诊疗;孕前检查、生育力评估、备孕及优生优育指导;生殖健康疑难危重症诊疗及出生缺陷防控。 特色诊疗技术: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单精子卵胞浆内显微注射(ICSI)、胚胎种植前遗传学检测技术(PGT)、人工授精(AI)、胚胎冻融、稀少精子冻融、未成熟卵体外培养、男科显微取精手术、四维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早孕多胎减胎、女性生育力保存( 卵子、卵巢组织冷冻技术)等。 在科研方面,近年来生殖医学中心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7项,发表SCI论文75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0余篇。 学科建设:已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开州区人民医院、江津区妇幼保健院、三峡中心医院、酉阳人民医院、涪陵中心医院、计生医院等50余家医院形成生殖医学专科联盟,促进西南区域生殖疾病防控学科建设。近3年举办国际或全国性本专病相关学术会议10次,不断提高多学科诊治辐射和服务能力。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都特别强调了母婴安全和儿童健康的重要性,确保母婴安全不仅是每个家庭的深切希望,也是对更加和谐社会的期待。孕育希望,创造未来,重医附一院生殖医学中心始终致力于传播健康知识,不断提升生育和健康保健服务的质量,专注于不孕症的治疗,帮助家庭实现拥有健康后代的愿望。我们希望每个生命都能得到温柔的呵护,每个被爱的个体都能成长为幸福的宝贝,祝愿每个家庭都能实现他们的梦想。 专家简介 刘西茹 教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 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第三批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第四批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访问学者。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产科学专委会青年委员;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妇儿临床分会第一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生殖健康学会副会长、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学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妇科内分泌计划生育学组副组长;重庆市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生殖医学及生殖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生殖医学。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项,省部级重点项目3项,作为课题骨干负责和参与其他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余项,公开发表论著30余篇,其中SCI 12篇。承担妇产科中英文教学工作,包括本科、七年制及卓越医师班学生教学,多次获“受学生好评教师”称号。擅长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反复着床失败等生殖内分泌疾病的诊治和辅助生殖技术。
  • 13
    2024-06

    主席专访 | 曹云霞教授:患者为本,学习创新,将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相结合

    为了推进生殖内分泌学领域多学科交流,提升生殖内分泌基础与临床研究水平,全面促进生殖内分泌专业发展,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生殖内分泌学专业委员会将于2024年6月14日-16日举办“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生殖内分泌学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暨安徽省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 在大会即将召开之际,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大会主席、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曹云霞教授,就大会亮点、曹教授团队近期重磅科研成果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向广大青年医师分享了宝贵经验。 大会已连续成功举办多届,备受国内生殖医生关注。请您介绍一下今年的大会有哪些精彩内容和精心安排?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生殖内分泌学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暨安徽省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即将开幕。本次会议将秉承传统,围绕着国际动态前沿和热点难点问题设置多个板块,比如:院士大家讲坛、专题讲座、基础研究、青年科学家论坛以及疑难病例讨论等。同时,本次会议还安排了辅助生殖技术的实操班,更好地使理论和技术相结合,努力为大家奉献一场学术盛宴。此次年会也是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希望将本领域的继续教育做得更好,提升广大同道们的满意度。 您及团队始终坚守初心,长期致力于生殖医学相关的基础及技术研究,为生殖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请您与大家分享下近期的重要研究成果。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历经了26年的发展,已有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辅助生殖技术的规模、项目以及技术水平上,我中心都走在全国第一方阵中。每年IVF年周期数达16,000,其中包括8,000个左右周期的取卵周期数和8,000个左右移植周期数,并维持较好的总临床妊娠率。 本学科经过多年发展,已搭建很多重要的平台。我中心是国家卫健委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同时,我院大妇产科是我省首批的妇产临床研究中心和国家临床研究中心的分中心。在多个平台的加持下,我们的研究队伍也逐渐壮大,近些年在科研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值得提到的是,我中心的男科团队通过与国内其他团队合作,共8次登上了《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今年我们依旧不断地有成果产出,比如:年初我们与中南大学合作,研究关于非经典剪切突变与神经发育的关系,发表在《柳叶刀》旗下的杂志《eBioMedicine》;同时段我中心研究生在《Chemosphere》杂志上发表了关于环境因素与男性生殖健康的学术论文;5月份我们又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上发表学术论文;另外在《Human Reproduction》、《Cell Death & Disease》等杂志都发表了相应的学术研究成果。相信在这么多青年人才的加持下,我们的学术研究一定能更上一层楼,也希望这些科研成果能促进辅助生殖技术更好地发展。 您从事生殖医学事业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和科研经验。对于青年医生学者,您有哪些建议或心得体会可以分享? 我已经从事医学事业35年了,作为过来人,对青年学者一直都是非常地关心和关注。在我的理念中,青年学者应该具备以下优良品质:第一,有持续学习的热情。我们都知道生命科学日新月异,如果不能持续学习,学识和技术势必落伍。所以,我一直推荐青年学者参加一些基础教育学习班和国内或国际高水平的研讨班。第二,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源头动力,如果没有创新,只是走老路、走套路,科学技术难以发展。青年科学家和青年医生都应该有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心态和理念,才能让自己发展的更好。第三,将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相结合。目前所有临床的新技术、新疗法都是科研成果在临床上的应用。如果缺乏源头的基础研究和创新,临床研究和临床技术也难以发展。所以,我们要做科学技术创新创造的主人,努力做好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第四,年轻医生对患者要有一颗同情心、怜悯之心,以患者为本。缺乏这种心态,就不能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不能提供更好的服务,是当不好医生的。第五,要有团队精神。所有大型的科学研究常常是多个团队相互协作的成果,比如我国高水平的多中心研究成果都是多个中心、多个团队协作的成果。同时,也建议青年医生和青年科学家之间积极交流,否则就是闭门造车,很难有好的产出。以上五点是我对青年医生或青年临床研究工作者的寄语和期待。 专家简介 曹云霞 教授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科室:妇产科 研究方向:生殖遗传,生殖内分泌;配子与胚胎发育;生殖道发育异常;生育力保存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安徽医科大学妇产科学系主任,妇产科学学科带头人。国家卫生健康委配子及生殖道异常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 生命资源保存与人工器官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生育障碍与妇产疾病研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妇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分中心主任,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生殖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遗传学分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卫生健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主持包括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国家新药创制重大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国家级和省级课题40余项。所率领的科研团队与复旦大学科研团队的共同研究成果在《Cell》发表,并获得“2014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中国妇幼健康科技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及线上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发表包括《Cell》、《Nat Genet》、《Nature Communication》、《N Engl J Med》、《The Lancet》、《Am J Hum Genet》等SCI收录论文300余篇。
  • 06
    2024-06

    大咖访谈 | 鲍时华教授:反复自然流产的临床诊治要点

    反复自然流产是妇产科最常见的妊娠并发症之一,病因复杂,近半数患者的发病原因不明,针对反复自然流产的规范性诊治已成为生殖健康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期栏目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生殖免疫科主任鲍时华教授,并围绕反复自然流产的常见病因及临床诊断方法、反复自然流产的治疗方法和干预措施、免疫系统异常导致反复自然流产的治疗策略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反复自然流产的常见病因有哪些?临床上有哪些常见的诊断方法和技术? 反复自然流产,在临床上称作复发性流产或反复妊娠丢失。反复流产的定义,是指和同一性伴侣连续发生2次及2次以上,在妊娠28周之前的胎儿丢失,其中也包括生化妊娠。虽然目前的诊断的方法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医生的基本功——“望、闻、问、切”。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主要体现在通过采集病史,通过对患者的体重、身高进行初步的预判,以及结合生育史协助诊断。除此之外,体外检测技术在协助诊断中同样起到重要的作用。 目前主要的体外诊断主要是通过对血液、尿液、唾液等体液进行生化检测和分析来实现的,还有通过对子宫内膜、宫颈细胞的分子检测进行辅助诊断。我们希望能够在反复妊娠丢失的患者中寻找到一些新的标志物,诸如自身抗体等,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精准地对不同病因的病人实现精准治疗。性激素的检测在辅助复发性流产的诊断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前性激素的检测都是通过免疫发光的方法来进行的,目前质谱法可能更加准确。越来越多改良的激素方法学为我们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便利,让诊断更加精准。 另外还有一种诊断技术是遗传学的检测,主要包括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检测诊断。细胞水平的诊断主要是通过检查胎儿的染色体进行检测,通常取胎儿的皮肤、血液以及胚停的绒毛组织进行检查,主要是进行核型分析,但这些检查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最新的方法是通过孕早期母体的血液对胎儿染色体和单基因疾病的发生进行判断和预测,这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大趋势。除此之外,还有包括FISH、基因芯片、一代测序、二代测序以及全基因组、全外显子技术都可以辅助我们进行更好的诊断。 还有一些就是影像学的应用,如超声、核磁等。其他检查手段如宫腔镜、腹腔镜等也可以用来协助诊断。上述诊断手段为我们诊断和明确病因提供了非常好的方法。未来我们期待能有更多新的技术,诸如AI技术、生物识别技术、大数据分析以及一些影像分析和智能机器人的辅助诊断。 请问目前临床上针对反复自然流产有哪些新的治疗方法和干预措施?这些方法治疗效果如何? 目前针对复发性流产,有许多治疗方法和干预措施。首先,需要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病因有很多,包括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免疫因素、易栓症、解剖因素以及感染因素。这些因素能帮助医生发现50%~60%的病因,但仍有40%左右病因不明。 对于明确的病因,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例如,对于遗传因素,需要通过遗传咨询确定问题所在。如果夫妻双方有染色体平衡易位、单基因病或共同携带突变位点,建议使用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PGT)进行移植前诊断,以避免因遗传问题导致的流产。内分泌因素包括黄体功能不足、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和高泌乳素血症。针对这些问题,分别需要黄体支持、改善代谢和排卵、纠正甲状腺激素水平,以及解决高泌乳素血症的诱因。免疫因素方面,对于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综合征和干燥综合征等患者,需要治疗其原发疾病,并使用免疫调节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等,前提是经过评估对胎儿相对安全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血栓前状态(易栓症)通常需要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解剖因素如宫腔粘连、子宫纵隔和宫腔息肉等需要通过手术方法治疗。感染因素则需针对病原体进行抗炎治疗。对于病因不明的患者,需要改善生活方式,降低生活环境中的化学和物理因素对人体的影响,避免环境毒性物质对生殖功能的影响。 所有这些治疗的前提是明确诊断病因,并采用准确、规范的治疗方法。目前规范治疗的成功率为80%~90%。但需要提醒的是,年龄是影响成功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应尽量避免高龄生育,尤其是女性超过40岁时,生育成功率会显著降低,理想状态是在35岁之前解决生育问题。以上是目前的一些反复自然流产治疗策略和成功率现状。 免疫系统在妊娠维持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异常免疫反应则可导致反复流产的发生。请问目前针对免疫系统异常导致反复自然流产的治疗策略或探索有哪些?未来前景如何? 生殖免疫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尤其是在妇产科领域。我作为从事生殖免疫研究和临床工作约20年的医生,认为当前大家对生殖免疫的理解过于局限和狭义。广义的生殖免疫学不仅涵盖母胎免疫的建立和复发性流产,还包括免疫调节生育功能、生殖道黏膜免疫调节,以及神经生殖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 在妊娠维持过程中,母胎免疫耐受是关键因素之一。如果母胎免疫耐受失衡,母体可能会将胚胎视为外来物质,从而影响正常妊娠的建立,导致早期流产、晚期早产、死胎、胎儿生长发育迟缓以及妊娠期高血压等问题。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母胎免疫耐受失衡的机制,但这些机制仍是未解之谜,我们只是了解了其中一小部分,如自身免疫病和同种免疫的问题。 目前的治疗方法多为探索性,包括被动免疫、过继免疫、免疫药物治疗、免疫增强治疗、免疫抑制治疗和免疫重建治疗。然而,这些治疗手段是在机制不明确的情况下进行的实验性治疗,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是探索明确的母胎耐受失衡机制,并进行靶向精准用药。如果免疫过度增强,则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如果免疫过激,同样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如果免疫功能低下,则使用免疫增强药物;如果免疫功能紊乱,则帮助重建免疫系统。 总之,对于免疫系统在复发性流产治疗中的应用,任重而道远,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更多的妇产科医生投入到生殖免疫,特别是母胎免疫耐受的研究和治疗进展方向。 专家简介 鲍时华教授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生殖免疫科主任 专业领域:生殖免疫、生殖内分泌 擅长疾病:复发性流产、反复胚胎种植失败、反复生化妊娠、不孕不育 学术任职: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生殖免疫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不孕不育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上海优生优育科学协会生殖免疫性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生殖免疫学会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上海市女医师协会科普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生殖内分泌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妊娠免疫专委会 委员 上海市女医师协会妇儿专业委员会 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