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品牌专栏

热点资讯

HOT INFO

  • 03
    2024-06

    共识解读 | 辅助生殖TORCH筛查专家共识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目的不仅是实现妊娠,更重要的是安全生育健康的宝宝。在实施辅助生殖技术前,对患者进行妊娠风险评估是实现优生优育的关键步骤,TORCH筛查一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项目。根据不断更新的临床证和指南,进一步规范 TORCH 筛查,明确孕前免疫状况,开展科学预防措施对优生优育、围产期保健和母婴安全均有积极意义。(周雯慧教授推荐) 【简述】 TORCH是一组包括弓形虫(Toxoplasma)、风疹病毒(Rubella)、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和单纯疱疹病毒(Herpes)在内的病原体。这些病原体可能导致胎儿先天性感染和出生缺陷。《辅助生殖TORCH筛查专家共识》强调了在ART前进行全面筛查的重要性,以预防这些病原体对胎儿的潜在危害。 风疹病毒是TORCH筛查中的关键一环。共识指出,对于风疹病毒IgG和IgM的定量检测至关重要,这有助于评估女性是否具有免疫力。对于未接种疫苗或免疫状态不明的女性,应接种疫苗,并建议在接种疫苗后28天再进行ART,以确保疫苗发挥效果,保护胎儿免受风疹病毒的侵害。认为接种了2剂含风疹疫苗的妇女具有免疫力,随后不应进行风疹病毒IgG检测。 弓形虫病毒感染在妊娠期间可能导致严重的胎儿并发症。共识建议,所有准备进行ART的女性都应接受弓形虫筛查,并进行健康教育,了解如何避免感染。特别是对于有接触猫粪便、食用未煮熟肉类等风险行为的女性,应提供特别的指导和筛查。被诊断患有急性弓形虫感染的非孕妇应被告知等待6个月后再尝试怀孕。不能给感染期的夫妇行ART。 巨细胞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是另外两个在妊娠期间可能对胎儿造成危害的病原体,在妊娠早期或中期发生的原发性感染将导致自然流产和/或早产及胎儿生长受限的增加,在极少数情况下会导致经胎盘传播先天性(子宫内)感染。胎儿表现包括小头畸形、肝脾肿大、宫内生长迟缓及宫内胎儿死亡。共识提出了针对这些病毒的血清学检测和DNA检测的建议,以评估患者的免疫状况和是否存在潜在感染。对于已经感染的女性,共识推荐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减少对胎儿的影响。 细小病毒B19虽然在成人中通常不会引起严重疾病,但对胎儿来说却可能致命。共识建议在ART前对女性进行细小病毒B19的筛查,以确定其免疫状况和感染状况,从而预防可能的胎儿损伤。 《辅助生殖TORCH筛查专家共识》为ART前的筛查工作提供了全面的指导,涵盖了风疹病毒、弓形虫、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和细小病毒B19等多个方面。通过这些细致的筛查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先天性感染,提高ART的成功率,并保障母婴健康。对于准备进行ART的家庭来说,了解并遵循这些筛查建议,是迎接新生命到来的重要一步。 点评专家简介 周雯慧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周雯慧,妇产科专业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副主任。中国免疫学会生殖免疫学分会委员、吴阶平医学基金会生殖医学青年专家委员会常委兼秘书、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生殖医学学科骨干)、北京市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质控中心专家、北京市医管局公益青年专家、北京朝阳医院青年学术沙龙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生殖医学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近二十年,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和负责人参与国内两家三甲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实验室的筹备和组建工作。擅长包括人工授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在内的多种人类辅助生殖助孕技术的临床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 215 工程人才培养计划、北京市医管局杨帆项目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发表论文30余篇。 译者简介 杨沫 博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医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擅长不孕症、月经失调、子宫腺肌症合并不孕的诊治。主持国家自然基金1项,发表国内外论文10余篇,研究成果在亚太生殖医学大会、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年会、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年会等国内外学术会议进行交流。 栏目简介 外文文献学习是临床医生扩充知识、了解医学前沿的重要途径,但外文生殖医学文献数量繁多,深奥艰涩,导致国内医生筛选、阅读困难,很多经典、热点内容无法及时掌握、学以致用。 《医说生殖》作为中国领先的生殖健康领域权威学术平台,致力于为生殖医生提供有效的学习与交流平台。栏目由专业生殖医生团队定期筛选生殖医学领域经典、实用及热点文献进行翻译整理,提炼文献精粹、归纳前沿热点,以文字+视频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进行呈现,并邀请生殖医学领域著名专家进行精彩点评,帮助大家快速get文献主旨精华! 第三十期《文献精读》栏目由医说生殖平台携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鹿群教授团队精心制作,与君共享。
  • 04
    2024-07

    APCFP 2024 | 聚焦生育力保存,顶级专家深度对话—首届亚太地区生育力保存大会即将启航(附最新会议日程)

    首届亚太地区生育力保存大会(APCFP 2024)将于2024年8月17日至18日在中国香港举行。大会主题涵盖生育力保存、胚胎学实验室、临床心理学、儿科和青少年妇科、肿瘤学、男性不育以及腔镜技术等多个重要领域。本次大会旨在汇集生殖医学领域内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探讨和交流生育力保存方面的最新进展与挑战。共同努力塑造生育力保存的未来,为无数患者的生活带来改变。 医说生殖(Trends in ART)平台作为2024年亚太地区生育力保存大会(APCFP 2024)的中国官方合作媒体,将第一时间传递会议精华,为您带来最新鲜、最前沿的生殖医学资讯;对话业内顶级专家、杰出学者,深度解读重大研究进展,为大家奉上最专业、最权威的“学术盛宴”。 主席致辞 我们非常高兴地宣布,首届亚太地区生育力保存大会将于2024年8月17日至18日在充满活力的香港举行。本次大会旨在汇集生殖医学领域内各个学科的专家和从业者,共同探讨和交流生育力保存方面的最新进展和挑战。 大会的主题经过了精心的选择,涵盖了生育力保存、胚胎学实验室、临床心理学、儿科和青少年妇科、肿瘤学、男性不育以及腔镜技术等多个重要领域,为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特别的机会,深入探讨这些会会对护理和支持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的重要领域。 我们诚邀您计划并加入此次难得的大会,与该领域的专家互动交流,分享知识,了解生育力保存的最新进展。作为参会者,您将有机会参与互动环节,聆听引人深思的演讲,并与亚太地区志同道合的专业人士进行网络交流。 请关注我们,了解安排计划、演讲嘉宾和注册详情的最新信息。让我们共同努力,塑造生育力保存的未来,为无数患者的生活带来改变。 我们在香港期待并欢迎您参加首届亚太地区生育力保存大会,届时科学卓越与文化魅力将相得益彰。 请记住这个日期!2024年8月17日至18日。 主席,组织委员会 首届亚太地区生育力保存大会 Dr. Jacqueline Chung 会议地点 The conference will be held in Henry Che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entre, 1-2/F, Cheng Yu Tung Buildi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heng Yu Tung Building
  • 20
    2024-06

    大咖访谈 | 刘西茹教授:高龄不孕症患者的诊治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育观念的变迁,高龄不孕症逐渐成为现代生殖医学领域关注的焦点。高龄不孕症,通常指女性年龄超过35岁后面临的不孕问题。这一现象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生理机制和社会因素。女性的生殖能力随年龄增长而被自然削弱,卵子数量与质量下降,加之可能伴随的慢性疾病和生活压力,共同构成了高龄不孕的多重挑战。 本期栏目我们有幸邀请到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刘西茹教授,并就高龄女性不孕患者临床诊疗难点、高龄不孕女性助孕的个体化促排方案以及高龄助孕领域未来发展趋势和安全伦理问题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请您根据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谈一下针对高龄女性不孕患者临床诊疗过程中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您是如何解决的? 女性高龄的定义:≥35岁。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加上压力婚育理念的改变如晚婚晚育等各种社会因素推迟生育计划,进一步增加了高龄女性的比例。然而,随着女性年龄的增加,生育能力逐渐下降。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卵巢储备下降,卵子的数量和质量均会下降,非整倍体率增加,另外其他妇科常见疾病如: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肌瘤、盆腔炎症、子宫内膜的容受性下降,也是生育力下降的重要原因。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最终导致高龄女性不孕率增加、流产率增加。高龄女性各器官的机能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外科疾病发生率也有所增加。另外这些高龄女性即使通过试管婴儿技术获得妊娠,其妊娠期间并发症风险(如:流产、早产、低出生体重、胎儿畸形等)和内、外科合并症的风险(如:妊娠期糖尿病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也会增加。因此作为生殖专业的医生倡导大家一定要适龄生育:在合适的年龄做合适的事情。一般35岁以下不孕我们定义为1年,35岁以上如果半年未避孕仍不孕即可称为不孕,40岁以上但凡有生育要求即可来生殖中心寻求帮助。 其实目前针对高龄不孕患者的诊治策略仍缺乏统一的观点,因为患者病因的复杂多样,其诊治疗效也参差不齐。针对高龄患者,我认为应该首先重点关注其生育力的评估比如说卵巢储备、子宫、输卵管、内分泌疾病以及全身性疾病等各方面的情况及男方精液情况。高龄女性生育评估的重点包括:卵巢储备功能评估、不孕不育其他因素评估、妊娠风险评估。1.卵巢储备功能评估:年龄、生化指标:AMH、bFSH、bE2等、影像学指标:B超下数AFC、以及必要时进行CC刺激实验等卵巢刺激试验来评估卵巢储备功能;2.通过B超监测排卵时,在明确窦卵泡数量的同时,可以观察子宫内膜的厚度、顺便观察是否有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息肉及宫颈病变等影响妊娠的因素;3.输卵管通畅度的评估可以通过输卵管碘油造影或者超声造影等进行评估;4.除此之外,高龄妇女孕前评估还应重视以下方面:(1)针对基础疾病(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如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应完善心功能评估及调整降压方案,孕前患有糖尿病的高龄妇女应在孕前确定糖尿病的严重程度及调整降糖方案;(2)有复发性流产、胎儿宫内死亡病史的妇女应完善免疫相关抗体检查,排除免疫系统疾病;(3)有遗传性疾病家族史、不良孕产史者应进行孕前遗传咨询。 通常高龄女性的卵巢储备功能相对较差而且各家庭个体差异相比较大,我们应综合男女双方因素来考虑给予个体化的助孕建议,其中辅助生殖技术是一个最主要的帮助高龄患者怀孕的方法,40岁以上我们不建议IUI,建议直接IVF-ET。助孕过程中尽量选择患者获益最大化的最佳方案,力保尽量缩短其达妊娠时间,帮助其尽快抱婴回家。 辅助生殖技术是高龄不孕女性助孕的重要方式,请问如何在兼顾促排卵方案和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基础上制定个体化促排方案? 随着女性年龄的增加成功生育后代的几率逐渐减少。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自己的数据证明患者每增加5岁,试管婴儿临床妊娠率差不多下降10%。高龄女性如果下定决心要生育后代需要尽快寻求生殖医生的帮助。因为等待只会进一步错失生育机会。建议高龄女性和其丈夫在备孕前进行全面检查,以便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综合分析排除高龄女性是否存在的遗传、身体健康状况和环境等不利妊娠的因素,以便制定接下来的治疗方案。针对卵巢功能正常的高龄女性,可首先选择常规控制性超促排卵方案。目前常用方案包括:早卵泡期长方案和拮抗剂方案。目前对这类患者绝对有效和最理想的方案尚缺乏统一的认知,应强调个体化促排方案。对于正常反应,我们更多的倾向于长方案。对于高反应或者POR患者我们更多的采用拮抗剂方案,对于极低反应者,则直接进行微刺激或自然周期。这些都依靠临床医师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对药物使用的灵活性。一些专家学者在大量临床工作积累的基础上对高龄不孕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研究报道综合考虑临床效果和经济成本相比,PPOS和微刺激方案≥35岁卵巢储备低下者,应用拮抗剂方案的优胚率、累积临床妊娠率更高,每获得1例临床妊娠所需的经济成本最低,因此拮抗剂方案更理想。按照欧洲生殖学会的促排指南卵巢高中低反应人群均都推荐使用拮抗剂方案,最常用的拮抗剂药物有欧加隆的加尼瑞克等。 每一个促排卵方案都各有利弊,所以促排方案需要结合患者其他情况的评估,当患者合并如:子宫内膜息肉、宫腔粘连、子宫内膜病变等疾病,又或者患者自身没有特殊合并症,但可用胚胎数较少需要攒胚胎都属于不适合立即移植的情况,我们一般采用拮抗剂方案+全胚冷冻,短平快获得好的胚胎,后续处理上述不良因素后再择期行冻胚移植。 关于受精方式:对高龄的患者,其卵子有可能存在线粒体功能障碍,如果用ICSI受精,将需要消耗卵子更多的能量,不利于胚胎发育。因此,建议除非是存在男方因素或需要胚胎活检进行基因检测做PGT,ICSI都不应常规用于高龄患者。 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飞速发展您认为高龄助孕领域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在应用这些技术的同时有哪些安全性和伦理问题需要特别关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辅助生殖技术领域在所有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地发展和创新。新技术、新观点的进展启发了未来高龄助孕的发展趋势。 首先由于卵子质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非整倍体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临床上对高龄患者行胚胎植入前进行非整倍体筛查PGT-A,目前尚存在一定争议。PGT-A可降低移植非整倍体胚胎的概率,降低流产发生率,进而提高助孕的成功率。但是该技术可能导致高龄女性可用胚胎更少甚至无可用胚胎。患者通常因保留可用胚胎而拒绝进一步PGD。另外活检本身对胚胎发育和子代健康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同时增加了患者助孕的经济花费,因此目前在高龄女性中并未常规应用该技术,大规模的应用有待于未来进一步的数据总结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高龄患者出现透明带变厚、变硬、破裂困难导致胚胎孵出障碍的概率升高影响胚胎着床。近年来有研究提出对高龄患者行胚胎辅助孵化促进胚胎着床提高临床妊娠率。由于其对胚胎发育及子代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观察随访,目前尚缺乏足够的证据证明其可提高出生率。 再者随着生殖衰老研究的进展,对改善卵母细胞、配子质量的药物开发和再利用策略不断涌现。包括抗氧化剂(N-乙酰基-L-半胱氨酸(NAC)、类黄酮、维生素C和E以及辅酶Q10等)、异黄酮、多酚衍生物和植物性化合物以及二甲双胍等常用药物以及新近的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标(mTOR)抑制剂等。但是这些干预措施的确切作用机制仍然不明确,治疗靶点及其作用部位还有待阐明。临床应用结果仍缺乏一致性结果。 此外有基础研究发现高龄患者卵子线粒体DNA突变以及功能紊乱可能会降低胚胎发育潜能,所以针对高龄患者改善线粒体功能可能会提高胚胎质量,目前胞浆置换/原核移植等这些技术目前亦处于研究阶段,因为其引入了第3方物质,所以争议也比较大,需慎重考虑该技术的应用,临床上线粒体移植建议只用于线粒体DNA疾病的治疗,而非高龄患者。另外目前诱导干细胞分化出功能性卵母细胞的技术已在小鼠身上成功建立,为体外产生卵母细胞并发育成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全新可能,目前仍在实验阶段,该细胞的基因组印迹和表观遗传有待更全面的评估。我们也期待着未来更多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为临床上高龄孕育困难的这些疑难杂症提供更多可能的治疗靶点和方案,进一步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率,从而提高我们国家的人口出生数量和质量。 团队介绍 生殖医学中心 科室介绍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成立于1997年,是国内开展人工授精及试管婴儿等相关辅助生殖技术最早的一批专业机构。1998年首例人工授精婴儿出生,1999年首例试管婴儿出生,2002年首例ICSI试管婴儿出生,2002年首例减胎成功,2003年10月首例冻胚移植妊娠成功。现已获准开展夫精人工授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三代试管婴儿)、生育力保存等技术。中心已建立完善的全系列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体系,并顺利通过国家及重庆市主管部门组织的例行校验和专项督导检查。生殖医学中心集医、教、研一体,开展生殖内分泌和不孕症疾病的临床诊疗及临床应用型基础研究,近3年门诊量达20万余人次,辐射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西南片区,是重庆市第二家拥有辅助生殖全系列技术资质的单位。 目前,科室具有一个从事生殖医学专业的合理人才梯队,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8人,博士13人,硕士6人。整个科室人员年富力强,学科背景丰富,知识结构比较完善。工作积极、好学上进,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团队。 诊疗范围:男女不孕不育症;复发性流产;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异常子宫出血、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卵巢早衰、高泌乳素血症、月经紊乱及闭经等生殖内分泌疾病诊疗;孕前检查、生育力评估、备孕及优生优育指导;生殖健康疑难危重症诊疗及出生缺陷防控。 特色诊疗技术: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单精子卵胞浆内显微注射(ICSI)、胚胎种植前遗传学检测技术(PGT)、人工授精(AI)、胚胎冻融、稀少精子冻融、未成熟卵体外培养、男科显微取精手术、四维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早孕多胎减胎、女性生育力保存( 卵子、卵巢组织冷冻技术)等。 在科研方面,近年来生殖医学中心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7项,发表SCI论文75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0余篇。 学科建设:已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开州区人民医院、江津区妇幼保健院、三峡中心医院、酉阳人民医院、涪陵中心医院、计生医院等50余家医院形成生殖医学专科联盟,促进西南区域生殖疾病防控学科建设。近3年举办国际或全国性本专病相关学术会议10次,不断提高多学科诊治辐射和服务能力。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都特别强调了母婴安全和儿童健康的重要性,确保母婴安全不仅是每个家庭的深切希望,也是对更加和谐社会的期待。孕育希望,创造未来,重医附一院生殖医学中心始终致力于传播健康知识,不断提升生育和健康保健服务的质量,专注于不孕症的治疗,帮助家庭实现拥有健康后代的愿望。我们希望每个生命都能得到温柔的呵护,每个被爱的个体都能成长为幸福的宝贝,祝愿每个家庭都能实现他们的梦想。 专家简介 刘西茹 教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 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第三批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第四批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访问学者。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产科学专委会青年委员;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妇儿临床分会第一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生殖健康学会副会长、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学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妇科内分泌计划生育学组副组长;重庆市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生殖医学及生殖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生殖医学。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项,省部级重点项目3项,作为课题骨干负责和参与其他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余项,公开发表论著30余篇,其中SCI 12篇。承担妇产科中英文教学工作,包括本科、七年制及卓越医师班学生教学,多次获“受学生好评教师”称号。擅长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反复着床失败等生殖内分泌疾病的诊治和辅助生殖技术。
  • 13
    2024-06

    主席专访 | 曹云霞教授:患者为本,学习创新,将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相结合

    为了推进生殖内分泌学领域多学科交流,提升生殖内分泌基础与临床研究水平,全面促进生殖内分泌专业发展,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生殖内分泌学专业委员会将于2024年6月14日-16日举办“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生殖内分泌学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暨安徽省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 在大会即将召开之际,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大会主席、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曹云霞教授,就大会亮点、曹教授团队近期重磅科研成果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向广大青年医师分享了宝贵经验。 大会已连续成功举办多届,备受国内生殖医生关注。请您介绍一下今年的大会有哪些精彩内容和精心安排?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生殖内分泌学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暨安徽省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即将开幕。本次会议将秉承传统,围绕着国际动态前沿和热点难点问题设置多个板块,比如:院士大家讲坛、专题讲座、基础研究、青年科学家论坛以及疑难病例讨论等。同时,本次会议还安排了辅助生殖技术的实操班,更好地使理论和技术相结合,努力为大家奉献一场学术盛宴。此次年会也是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希望将本领域的继续教育做得更好,提升广大同道们的满意度。 您及团队始终坚守初心,长期致力于生殖医学相关的基础及技术研究,为生殖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请您与大家分享下近期的重要研究成果。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历经了26年的发展,已有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辅助生殖技术的规模、项目以及技术水平上,我中心都走在全国第一方阵中。每年IVF年周期数达16,000,其中包括8,000个左右周期的取卵周期数和8,000个左右移植周期数,并维持较好的总临床妊娠率。 本学科经过多年发展,已搭建很多重要的平台。我中心是国家卫健委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同时,我院大妇产科是我省首批的妇产临床研究中心和国家临床研究中心的分中心。在多个平台的加持下,我们的研究队伍也逐渐壮大,近些年在科研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值得提到的是,我中心的男科团队通过与国内其他团队合作,共8次登上了《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今年我们依旧不断地有成果产出,比如:年初我们与中南大学合作,研究关于非经典剪切突变与神经发育的关系,发表在《柳叶刀》旗下的杂志《eBioMedicine》;同时段我中心研究生在《Chemosphere》杂志上发表了关于环境因素与男性生殖健康的学术论文;5月份我们又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上发表学术论文;另外在《Human Reproduction》、《Cell Death & Disease》等杂志都发表了相应的学术研究成果。相信在这么多青年人才的加持下,我们的学术研究一定能更上一层楼,也希望这些科研成果能促进辅助生殖技术更好地发展。 您从事生殖医学事业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和科研经验。对于青年医生学者,您有哪些建议或心得体会可以分享? 我已经从事医学事业35年了,作为过来人,对青年学者一直都是非常地关心和关注。在我的理念中,青年学者应该具备以下优良品质:第一,有持续学习的热情。我们都知道生命科学日新月异,如果不能持续学习,学识和技术势必落伍。所以,我一直推荐青年学者参加一些基础教育学习班和国内或国际高水平的研讨班。第二,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源头动力,如果没有创新,只是走老路、走套路,科学技术难以发展。青年科学家和青年医生都应该有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心态和理念,才能让自己发展的更好。第三,将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相结合。目前所有临床的新技术、新疗法都是科研成果在临床上的应用。如果缺乏源头的基础研究和创新,临床研究和临床技术也难以发展。所以,我们要做科学技术创新创造的主人,努力做好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第四,年轻医生对患者要有一颗同情心、怜悯之心,以患者为本。缺乏这种心态,就不能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不能提供更好的服务,是当不好医生的。第五,要有团队精神。所有大型的科学研究常常是多个团队相互协作的成果,比如我国高水平的多中心研究成果都是多个中心、多个团队协作的成果。同时,也建议青年医生和青年科学家之间积极交流,否则就是闭门造车,很难有好的产出。以上五点是我对青年医生或青年临床研究工作者的寄语和期待。 专家简介 曹云霞 教授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科室:妇产科 研究方向:生殖遗传,生殖内分泌;配子与胚胎发育;生殖道发育异常;生育力保存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安徽医科大学妇产科学系主任,妇产科学学科带头人。国家卫生健康委配子及生殖道异常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 生命资源保存与人工器官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生育障碍与妇产疾病研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妇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分中心主任,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生殖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遗传学分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卫生健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主持包括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国家新药创制重大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国家级和省级课题40余项。所率领的科研团队与复旦大学科研团队的共同研究成果在《Cell》发表,并获得“2014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中国妇幼健康科技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及线上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发表包括《Cell》、《Nat Genet》、《Nature Communication》、《N Engl J Med》、《The Lancet》、《Am J Hum Genet》等SCI收录论文300余篇。
  • 06
    2024-06

    大咖访谈 | 鲍时华教授:反复自然流产的临床诊治要点

    反复自然流产是妇产科最常见的妊娠并发症之一,病因复杂,近半数患者的发病原因不明,针对反复自然流产的规范性诊治已成为生殖健康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期栏目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生殖免疫科主任鲍时华教授,并围绕反复自然流产的常见病因及临床诊断方法、反复自然流产的治疗方法和干预措施、免疫系统异常导致反复自然流产的治疗策略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反复自然流产的常见病因有哪些?临床上有哪些常见的诊断方法和技术? 反复自然流产,在临床上称作复发性流产或反复妊娠丢失。反复流产的定义,是指和同一性伴侣连续发生2次及2次以上,在妊娠28周之前的胎儿丢失,其中也包括生化妊娠。虽然目前的诊断的方法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医生的基本功——“望、闻、问、切”。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主要体现在通过采集病史,通过对患者的体重、身高进行初步的预判,以及结合生育史协助诊断。除此之外,体外检测技术在协助诊断中同样起到重要的作用。 目前主要的体外诊断主要是通过对血液、尿液、唾液等体液进行生化检测和分析来实现的,还有通过对子宫内膜、宫颈细胞的分子检测进行辅助诊断。我们希望能够在反复妊娠丢失的患者中寻找到一些新的标志物,诸如自身抗体等,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精准地对不同病因的病人实现精准治疗。性激素的检测在辅助复发性流产的诊断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前性激素的检测都是通过免疫发光的方法来进行的,目前质谱法可能更加准确。越来越多改良的激素方法学为我们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便利,让诊断更加精准。 另外还有一种诊断技术是遗传学的检测,主要包括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检测诊断。细胞水平的诊断主要是通过检查胎儿的染色体进行检测,通常取胎儿的皮肤、血液以及胚停的绒毛组织进行检查,主要是进行核型分析,但这些检查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最新的方法是通过孕早期母体的血液对胎儿染色体和单基因疾病的发生进行判断和预测,这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大趋势。除此之外,还有包括FISH、基因芯片、一代测序、二代测序以及全基因组、全外显子技术都可以辅助我们进行更好的诊断。 还有一些就是影像学的应用,如超声、核磁等。其他检查手段如宫腔镜、腹腔镜等也可以用来协助诊断。上述诊断手段为我们诊断和明确病因提供了非常好的方法。未来我们期待能有更多新的技术,诸如AI技术、生物识别技术、大数据分析以及一些影像分析和智能机器人的辅助诊断。 请问目前临床上针对反复自然流产有哪些新的治疗方法和干预措施?这些方法治疗效果如何? 目前针对复发性流产,有许多治疗方法和干预措施。首先,需要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病因有很多,包括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免疫因素、易栓症、解剖因素以及感染因素。这些因素能帮助医生发现50%~60%的病因,但仍有40%左右病因不明。 对于明确的病因,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例如,对于遗传因素,需要通过遗传咨询确定问题所在。如果夫妻双方有染色体平衡易位、单基因病或共同携带突变位点,建议使用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PGT)进行移植前诊断,以避免因遗传问题导致的流产。内分泌因素包括黄体功能不足、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和高泌乳素血症。针对这些问题,分别需要黄体支持、改善代谢和排卵、纠正甲状腺激素水平,以及解决高泌乳素血症的诱因。免疫因素方面,对于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综合征和干燥综合征等患者,需要治疗其原发疾病,并使用免疫调节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等,前提是经过评估对胎儿相对安全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血栓前状态(易栓症)通常需要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解剖因素如宫腔粘连、子宫纵隔和宫腔息肉等需要通过手术方法治疗。感染因素则需针对病原体进行抗炎治疗。对于病因不明的患者,需要改善生活方式,降低生活环境中的化学和物理因素对人体的影响,避免环境毒性物质对生殖功能的影响。 所有这些治疗的前提是明确诊断病因,并采用准确、规范的治疗方法。目前规范治疗的成功率为80%~90%。但需要提醒的是,年龄是影响成功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应尽量避免高龄生育,尤其是女性超过40岁时,生育成功率会显著降低,理想状态是在35岁之前解决生育问题。以上是目前的一些反复自然流产治疗策略和成功率现状。 免疫系统在妊娠维持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异常免疫反应则可导致反复流产的发生。请问目前针对免疫系统异常导致反复自然流产的治疗策略或探索有哪些?未来前景如何? 生殖免疫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尤其是在妇产科领域。我作为从事生殖免疫研究和临床工作约20年的医生,认为当前大家对生殖免疫的理解过于局限和狭义。广义的生殖免疫学不仅涵盖母胎免疫的建立和复发性流产,还包括免疫调节生育功能、生殖道黏膜免疫调节,以及神经生殖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 在妊娠维持过程中,母胎免疫耐受是关键因素之一。如果母胎免疫耐受失衡,母体可能会将胚胎视为外来物质,从而影响正常妊娠的建立,导致早期流产、晚期早产、死胎、胎儿生长发育迟缓以及妊娠期高血压等问题。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母胎免疫耐受失衡的机制,但这些机制仍是未解之谜,我们只是了解了其中一小部分,如自身免疫病和同种免疫的问题。 目前的治疗方法多为探索性,包括被动免疫、过继免疫、免疫药物治疗、免疫增强治疗、免疫抑制治疗和免疫重建治疗。然而,这些治疗手段是在机制不明确的情况下进行的实验性治疗,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是探索明确的母胎耐受失衡机制,并进行靶向精准用药。如果免疫过度增强,则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如果免疫过激,同样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如果免疫功能低下,则使用免疫增强药物;如果免疫功能紊乱,则帮助重建免疫系统。 总之,对于免疫系统在复发性流产治疗中的应用,任重而道远,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更多的妇产科医生投入到生殖免疫,特别是母胎免疫耐受的研究和治疗进展方向。 专家简介 鲍时华教授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生殖免疫科主任 专业领域:生殖免疫、生殖内分泌 擅长疾病:复发性流产、反复胚胎种植失败、反复生化妊娠、不孕不育 学术任职: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生殖免疫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不孕不育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上海优生优育科学协会生殖免疫性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生殖免疫学会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上海市女医师协会科普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生殖内分泌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妊娠免疫专委会 委员 上海市女医师协会妇儿专业委员会 委员
  • 23
    2024-05

    ESHRE指南 | IVF/ICSI期间移植的胚胎数量新观点

    随着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RT)的不断改进,为了更好的保障母婴安全,选择性单胚胎移植(eSET)已在许多国家及国内专业医疗机构得到广泛推荐应用,但对于eSET的应用指征,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机构在eSET的实践操作上仍存在很大差异。这篇指南针对ART周期移植胚胎数量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指南中提出,既往ART失败史、孕产史、年龄、卵巢反应性、子宫内膜特征、胚胎发育阶段、胚胎质量等这些常规被认为可能影响成功率的因素均不是实行双胚胎移植的指征,这有助于我们更新既往的认知。总之,在有效降低多胎妊娠风险的同时,保证不孕症患者实现安全健康妊娠需要建立有效的ART标准移植程序。 简述 背景:选择性单胚胎移植(eSET)目前已被公认是达到安全且高效的辅助生殖治疗的有效手段,在许多国际及国内专业医疗机构得到广泛推荐应用。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机构以及患者个人在eSET的实践操作上存在很大差异,并且eSET的指南建议在不同的国家也未得到同等程度的遵从和执行。因此,为了在现有文献调研基础上提供一个当前条件下最佳的循证证据,本文在综合考虑医学的和非医学因素的前提下,针对ART周期移植胚胎的数量提出一份最新的指南。 材料与方法:由“指南发展小组”(Guideline development group/GDG)主导,针对影响胚胎移植数量的各种因素提出22个核心问题,并据此筛查截至2023年5月发表的英文文献共计17700篇,经分析提炼后,形成25个循证建议(recommendations)和10个实操建议(good practice points),其中根据文献证据的证明力程度不同,将循证建议分为高(⊕⊕⊕⊕)、中(⊕⊕⊕)、低(⊕⊕)和很低(⊕)四级。 结果:部分核心问题和相应的指南建议列举如下: 1、移植多个胚胎之前,应考虑哪些妊娠相关的风险和问题? 1.1 与多胎妊娠/分娩相关的医疗风险 循证建议(⊕⊕⊕):移植之前应考虑与多胚胎移植相关的较高几率的孕产妇、胎儿、新生儿并发症等风险。 实操建议1:在考虑移植>1个胚胎时,应清楚告知患者妊娠丢失、宫外孕、先兆子痫、妊娠糖尿病、产前及产后出血、剖腹产、死产、早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重症监护入院、新生儿死亡等与多胎妊娠相关的风险。 实操建议2:在移植>1个胚胎时,患者签署额外的知情同意书。 1.2 与多胎妊娠/分娩相关的经济问题 循证建议1(⊕⊕⊕):多胎妊娠的产科护理、双胞胎和三胞胎的儿科护理相关的直接成本会增加。 循证建议2(⊕⊕):由于病假、非处方药、儿童患病导致误工引起的多胎妊娠相关的非直接成本会增加。 实操建议:在诊疗计划阶段,医务人员告知患者并与之讨论治疗成本相关的信息和问题。 1.3 与多胎妊娠/分娩相关的心理问题 循证建议(⊕⊕):无论最终有多少个孩子出生,医务人员都应考虑多胎妊娠给患者的产后心理健康、情绪困扰、婚姻问题等方面可能带来的问题,还应考虑性格特征、社会人口因素和家庭机能对父母和后代心理健康的影响。 实操建议:在诊疗计划阶段,医务人员告知患者ART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疾病等并发症。 2、哪些个人的、监管的和费用报销因素会影响胚胎移植数量的决定? 实操建议:由于患者偏好、监管因素、报销政策会影响胚胎移植实践,GDG鼓励能促进选择性单胚胎移植推行的立法和健康保险政策。 3、准备进行双胚胎移植而非单胚胎移植时,应将哪些临床标准作为考虑因素? 3.1 既往ART失败史 循证建议(⊕):不应基于既往ART治疗失败的次数而决定移植双胚胎。 3.2 不孕年限 循证建议(⊕):不应基于不孕年限而决定移植双胚胎。 3.3 既往孕产史 循证建议(⊕):不应基于既往ART妊娠史或活产史而决定移植双胚胎。 3.4 女方年龄 循证建议1(⊕⊕):不应基于女方年龄而决定进行双胚胎移植。 循证建议2(⊕⊕⊕):38岁以下(不含)的女性应接受eSET。 循证建议3(⊕):年满38岁及以上的女性应接受eSET。 3.5 卵巢反应 循证建议(⊕):建议正常反应患者行eSET。 实操建议:卵巢低反应或高反应患者行eSET。 3.6 子宫内膜相关的标准 循证建议1(⊕):不应基于子宫内膜特征而决定进行双胚胎鲜胚移植。 循证建议2(⊕):不应基于子宫内膜特征而决定进行双胚胎冻胚移植。 3.7 接受供卵和供胚的治疗周期 循证建议1(⊕⊕⊕):接受供卵ART治疗的患者应当仅接受eSET。 循证建议2(⊕):接受供胚ART治疗的患者应当仅接受eSET。 3.8 代孕者(讲者注:此部分在我国为禁止行为,此处仅列举原文内容以作参考) 循证建议(⊕):代孕者应当仅接受eSET。 实操建议:同时告知代孕者和患者夫妇,双胚胎移植与代孕期间升高的孕期风险、围产期并发症相关。 4、准备进行双胚胎移植而非单胚胎移植时,应当将哪些胚胎相关的标准作为考虑因素? 4.1 鲜胚移植周期 4.1.1 卵裂胚 循证建议(⊕⊕⊕):在卵裂胚鲜胚移植周期,不应基于胚胎评价标准而决定进行双胚胎移植。 4.1.2 囊胚 循证建议(⊕⊕⊕):在囊胚鲜胚移植周期,不应基于囊胚的形态/质量而决定进行双胚胎移植。 4.2 冻胚移植周期 实操建议1: 在报道玻璃化冷冻解冻的相关研究时,将有关玻璃化冷冻和/或移植的最低胚胎标准、玻璃化冷冻解冻设备的选择、胚胎的选择(例如随机选择胚胎,或者根据胚胎质量评价标准优先选择最优质胚胎)等方面信息纳入考虑。 实操建议2: 每个玻璃化冷冻载杆冷冻一枚胚胎,以便于单胚胎移植的施行和后续追踪随访。 4.2.1 卵裂胚 循证建议(⊕⊕⊕):在卵裂胚冻胚移植周期,不应基于胚胎评价标准而决定进行双胚胎移植。 4.2.2 囊胚 循证建议(⊕):在囊胚冻胚移植周期,不论冷冻囊胚的质量如何,均应行单胚胎移植。 5、决定双胚胎移植时,胚胎延时形态动力学信息或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结果是否可以作为考虑因素? 5.1 胚胎延时形态动力学 循证建议(⊕):通过胚胎延时摄影取得的胚胎形态动力学特征不应作为进行双胚胎移植的考虑因素。 5.2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 循证建议(⊕):决定行双胚胎移植时,不应考虑胚胎植入前非整倍体遗传学检测的结果。 6、考虑到高阶多胎妊娠的风险,是否可以移植两个以上的胚胎? 循证建议(⊕):不建议移植两个以上的胚胎。 7、考虑到相关流程的风险,是否可以移植两个以上的胚胎之后再行减胎? 循证建议1(⊕):对已接受多胚胎移植的高阶多胎妊娠患者,可以考虑通过减胎以降低母体并发症的风险。 循证建议2(⊕):不建议用移植两枚及以上胚胎达到多胎妊娠后再行减胎的方式来替代eSET。 实操建议:考虑到手术流程的高风险性,GDG建议不要采用移植两枚以上胚胎达到多胎妊娠后再行减胎的做法。 8、决定胚胎移植数量时,哪些因素至关重要?应当如何与患者进行移植前商讨? 实操建议1:关于胚胎移植数量,GDG强烈建议医务人员就以下问题与患者进行商谈: (1)移植一枚以上胚胎所带来的医学的、经济的、社会的、心理上的后果; (2)患者对组建家庭的期望; (3)针对特定患者自身情况的、基于临床的以及科学的治疗建议。 实操建议2:商讨胚胎移植数量的过程中,需要有患者的参与,确保移植策略既能反映医疗人员的良好临床判断,也能反映患者自身的价值观和个人情况;此外,不孕患者夫妇双方需共同参与商讨过程。 结论:由于没有证据表明选择性单胚胎移植的累积活产率劣于双胚胎移植,而双胚胎移植的多胎妊娠率却显著高于单胚胎移植,因此GDG建议,在获得了一枚以上的可用胚胎时,将选择性单胚胎移植作为ART的标准移植程序,这是既能保证不孕患者达到健康妊娠、同时又能最大化降低多胎妊娠风险的最佳手段。 点评专家简介 周雯慧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周雯慧,妇产科专业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副主任。中国免疫学会生殖免疫学分会委员、吴阶平医学基金会生殖医学青年专家委员会常委兼秘书、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生殖医学学科骨干)、北京市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质控中心专家、北京市医管局公益青年专家、北京朝阳医院青年学术沙龙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生殖医学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近二十年,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和负责人参与国内两家三甲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实验室的筹备和组建工作。擅长包括人工授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在内的多种人类辅助生殖助孕技术的临床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 215 工程人才培养计划、北京市医管局杨帆项目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发表论文30余篇。 ​译者简介 赵善可 博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研究实习员,发育生物学博士,胚胎培养室技术骨干,擅长胚胎培养各环节相关技术,包括体外受精、卵胞浆单精子注射、卵母细胞及胚胎玻璃化冷冻和解冻、胚胎移植等。参与发表论文6篇,其中SCI论文5篇。 外文文献学习是临床医生扩充知识、了解医学前沿的重要途径,但外文生殖医学文献数量繁多,深奥艰涩,导致国内医生筛选、阅读困难,很多经典、热点内容无法及时掌握、学以致用。 《医说生殖》作为中国领先的生殖健康领域权威学术平台,致力于为生殖医生提供有效的学习与交流平台。栏目由专业生殖医生团队定期筛选生殖医学领域经典、实用及热点文献进行翻译整理,提炼文献精粹、归纳前沿热点,以文字+视频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进行呈现,并邀请生殖医学领域著名专家进行精彩点评,帮助大家快速get文献主旨精华! 第三十期《文献精读》栏目由医说生殖平台携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鹿群教授团队精心制作,与君共享。 原标题:ESHRE guideline: number of embryos to transfer during IVF/ICSI†
  • 14
    2024-05

    共识解读 | 常规体外受精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

    ​在辅助生殖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中,我们始终关注着技术的创新与突破。然而,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常规体外受精(c-IVF)仍然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助孕手段之一。因此,对于c-IVF的技术和技巧的掌握,仍然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专业素养。(鹿群教授推荐) 由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发起,并联合全国多家生殖医学中心共同编撰了本共识,常规体外受精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汇聚了国内众多专家的智慧与经验,旨在为我们提供更加明确、更加科学的指导和建议。 【简述】 常规体外受精(conventional in vitro fertilization, c-IVF)是利用优化后的精子与卵母细胞自然结合完成IVF的一类辅助生殖技术,主要应用于女性因素不孕、部分男性因素不育及不明原因不孕不育患者的助孕治疗。但目前尚缺乏 c-IVF相关的操作标准或共识,尤其对于如何选择最佳授精方式以避免受精率低下或完全受精失败的发生,始终是困扰辅助生殖临床医生与胚胎实验室人员的难题。因此,由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发起,并联合全国多家生殖医学中心共同编撰了本共识,旨在规范 c-IVF的选择标准、精液优化处理及授精操作流程,为辅助生殖临床医生和胚胎实验室人员提供实用性参考,以期获得稳定且满意的辅助生殖助孕结局。 一、c-IVF的精液标准 WHO手册第六版提出的正常男性精液质量下限参考标准(第五百分位值):精子总量为39×106、精子浓度为16×106/mL、前向运动精子率为30%、正常形态精子率为4%,但该下限标准对ART治疗中是否可以选择c-IVF缺乏指导意义。目前尚缺乏基于最新版WHO手册少弱精子症诊断标准的相关研究。将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total progressively motile sperm cell count, TPMC)作为受精结果的预测指标更为合适。 推荐意见1: (1)对于精子浓度、活力均正常的样本可以采用短时或过夜c-IVF授精方式。 (2)对于精子浓度、活力处于临界值的样本,尤其精液优化处理后TPMC<1.5×106,建议采用短时受精结合早期脱颗粒的c-IVF方式。 (3)当精液优化处理后TPMC<1.0×106,尤其获卵数较多时,可在签署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对部分或全部卵母细胞行ICSI技术以保障正常受精。 (4)目前尚无有力证据表明单纯畸形精子症对c-IVF的受精率及妊娠结局产生不利影响,但对于特殊类型的畸形精子症患者(如圆头精子症、无头精子症、大头精子症、精子鞭毛多发形态异常等),则需要根据精子缺陷的种类及其致病基因,选择ICSI或供精治疗。精液质量参数与推荐授精方式详见表1。 二、精液优化处理 精液优化处理的主要目的: (1)最大限度地提高优质精子浓度; (2)减少非前向运动精子、不动精子、形态异常精子、未成熟的生精细胞和白细胞; (3)去除精浆中抑制精子获能的因子、细胞碎片和其他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有害物质(如活性氧、微生物或导致子宫收缩的化合物等) 但目前尚无一种方法可以满足上述所有要求,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精液质量,选择合适的精液优化处理方法。如:上游法(swim-up, SU)、密度梯度离心法(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DGC) 推荐意见2: (1)鉴于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证实DGC和SU对c-IVF治疗结局有差异,因此单独使用或者两种方法联合使用均可作为c-IVF精液优化处理的常用技术。 (2)对于精液参数正常的样本,可优先使用SU法。 (3)而对精子浓度较低的样本,或精子浓度较高但活力较低、供精、精液内伴有大量圆形细胞、精子凝集程度较高的样本,或男方存在感染因素的样本,建议使用DGC法或DGC联合SU法进行精液的优化处理。 三、授精操作及调整授精浓度 每个ART胚胎实验室均有符合本实验室操作规范的授精操作方式及授精器皿,目前尚无统一的要求或规范。常用受精皿包括:圆形皿(微滴法)、中央孔皿(双井皿)、四孔板等。加精的方式常见以下3种:①将精子调整至合适浓度,通过计算吸取合适体积的精子悬液,加入含有卵丘-卵母细胞复合物(cumulus-oocyte complexes, COCs)的培养液中,此法适用于使用中央孔皿或四孔板受精;②根据受精液体积,加入适当浓度精子,然后再加入COCs,此法多用于微滴法受精;③用预平衡的受精液将精子稀释至合适浓度,然后制成微滴或加入中央孔皿或四孔板中,再加入COCs。为防止培养液pH值和温度发生改变,建议平衡时间至少1 h。 推荐意见3: (1)目前尚无有力证据表明不同的受精皿、受精液体积及加精方式对c-IVF结局有影响,因此各中心可根据操作习惯和工作流程进行选择。 (2)本共识建议授精浓度为30~50 μL的液滴内加前向运动精子5 000~10 000 条,或1 mL的培养液内加前向运动精子10万~30万条。 (3)是否对COCs卵丘细胞进行切割目前尚无统一规范,但建议尽量将血块切割去除,避免将红细胞带入卵母细胞孵育液或受精液中。 (4)胚胎实验室宜结合自身条件与特点进行具体方法改良,比如可进一步根据精子在镜下的活力情况、卵母细胞数量、卵丘成熟度、过夜受精或短时受精方式,灵活调整精子添加浓度,形成符合自身条件的标准操作流程。 四、授精时机 关于卵母细胞授精前孵育时间的相关研究较多,但最佳孵育时间却较为宽泛且观点并不一致。授精时机的选择应结合扳机时间来决定。 推荐意见4: 鉴于各中心促排卵方案、扳机时间、取卵时机及患者个体间的差异,导致成熟卵母细胞(MⅡ)比例有所不同或卵母细胞间胞质成熟度不一致,因此授精时机的选择应综合考量后合理安排时间节点。本共识建议根据取卵后COCs的状态选择个体化的孵育时间,正常情况下建议在扳机后38~40 h内完成授精。 五、短时受精 短时受精是将精卵共孵育的时间由过夜受精的16~24 h缩短至1~6 h的一种c-IVF衍生技术。 短时受精分两种: ①将COCs从受精液移至新的培养液中继续培养; ②将COCs移出受精液后对其进行脱颗粒,去除卵丘细胞及放射冠,使卵母细胞透明带完全或大部分暴露,该方法可以同时观察第二极体的排出情况,有助于尽早预测受精失败从而避免LFR或TFF的发生。 现有研究尚不能证实短时受精可显著改善ART治疗结局。对于LFR或TFF高风险病例(如精液参数处于临界值、不明原因不孕、不孕年限较长、多次人工授精失败等),可选择脱颗粒后进行早期受精预判。 推荐意见5: (1)鉴于尚无更充分的证据表明过夜受精与短时受精在活产率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两者均可作为c-IVF的常规授精方式。 (2)对于不明原因不孕、多次人工授精(≥3次)失败、原发性不孕、继发不孕年限≥5年且无其他明显器质性疾病(如双侧输卵管阻塞、宫腔粘连等)和/或精液质量处于临界值的周期可以采用短时受精结合早期脱颗粒方式,通过观察第二极体排出情况,对受精情况进行早期预判。 (3)对于继发不孕<5年且精液质量较好的周期,若采用短时受精,也可考虑不进行早期卵母细胞脱颗粒或部分脱颗粒。 (4)对于获卵数≤3枚的周期,为避免误判可考虑采用过夜受精或短时受精而不进行脱颗粒观察。如果有条件,也可早期脱颗粒后利用纺锤体观测仪辅助判断受精与否。 六、c-IVF受精失败的补救ICSI 2003年早期补救ICSI(early rescue ICSI,E-RICSI)被首次提出,即通过观察授精后6h的卵母细胞是否排出第二极体来判断受精情况,并对明确未受精的卵母细胞(未见第二极体排出)实施补救ICSI。 E-RICSI相较于L-RICSI,可以减少卵子老化对胚胎发育的影响,并且胚胎发育与子宫内膜生长的同步性也更好。 对于ACROSIN基因突变导致的c-IVF受精失败,通过E-RICSI可以实现正常受精;但对于PLCζ、ACTL7A 、ACTL9、IQCN等基因突变导致的受精失败则需要利用ICSI结合人工卵母细胞激活才可能实现正常受精。因此,对于E-RICSI依然受精失败的患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受精失败相关基因的遗传学检查,以明确病因指导后续ART治疗。 推荐意见6: (1)E-RICSI的效果明显优于L-RICSI,对于已实施L-RICSI的周期,可以考虑将胚胎培养至囊胚阶段,再行复苏周期移植。 (2)目前仍然以第二极体的排出作为早期受精判断的依据,也可结合纺锤体观察进行辅助判断。 (3)建议短时受精时精卵共孵育4~5 h后再行脱颗粒,当含有第二极体的卵母细胞比例<30%~50%时(分母为成熟卵母细胞),应延迟至授精后6 h再行观察,若含有第二极体的卵母细胞比例仍<50%,可行补救ICSI;鉴于临床结局与补救推迟的时间呈负相关,建议授精后7 h之内完成补救ICSI。对于透明带异常卵母细胞(如蜡样透明带),发现无第二极体排出时即直接行补救ICSI操作。 七、受精观察 c-IVF的原核观察时间点通常为授精后(17±1) h,即出现2个原核(two pronuclei, 2PN)及2个极体为正常受精;出现1个原核(monopronuclear, 1PN)或>2个原核为异常受精;未见原核(nonpronuclear, 0PN)多数情况为未受精,也有少部分是原核出现的时间不在观察时间点内。因此,结合相关的新技术避免误判对于胚胎实验室正确观察和处理卵母细胞非常重要。 推荐意见7: (1)不建议将c-IVF的1PN或0PN来源的胚胎直接丢弃,尤其对于高龄或卵巢储备低下的患者。由于囊胚培养有利于筛选正常胚胎,故建议对0PN或1PN来源的卵裂期胚胎进行囊胚培养,若形成可利用囊胚,经充分知情同意后再行冷冻保存或移植。如果对这部分胚胎进行遗传学筛查,在筛选整倍体胚胎的同时还需进一步排除单亲二倍体及多倍体胚胎。由于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和评估,故临床移植0PN或1PN来源的胚胎仍需谨慎。 (2)对于有条件的中心,也可以考虑将短时受精并脱颗粒后的卵母细胞放入时差成像系统进行培养和观察,以避免原核早消失造成的误判。 八、c-IVF在PGT与NICS周期的应用 2020年美国生殖医学学会和辅助生殖技术学会发布的非男性因素ICSI适应证委员会意见中指出,在非男性因素行PGT周期的情况下,ICSI仅限在精子DNA可能对检测结果准确性造成影响的情况下应用。 部分扩增技术(如MALBAC、PicoPLEX)较难扩增出精子DNA,父源性污染的发生率可忽略不计。 多重置换扩增技术(multiple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MDA)中使用的碱裂解法对细胞裂解效力更强,可以实现精子DNA的扩增,因此基于MDA的PGT周期不能选择c-IVF作为授精方式。 2023年国际生殖遗传学学会发布的PGT指南认为,使用囊胚滋养层细胞活检结合第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的PGT周期,可以采用c-IVF作为授精方式,但应尽量避免附着在胚胎上的精子或颗粒细胞的污染。 推荐意见8: (1)本共识建议ICSI作为PGT周期的首选授精方式。对于胚胎植入前非整倍性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 for aneuploidies, PGT-A)周期也可考虑选择c-IVF作为授精方式,但应严格限制使用条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基于MDA的PGT周期仍需选择ICSI授精。 (3)应用NICS技术进行胚胎优选,可考虑选择c-IVF授精。 九、c-IVF的质量控制及胚胎实验室新员工培训与考核 1.c-IVF的质量控制指标及参考标准: 根据2017年维也纳共识及《胚胎实验室关键指标质控专家共识》中的指导意见,将c-IVF实验室质控指标的计算方式及参考标准归纳如下,详见表3。 2.辅助生殖实验室新员工培训与考核: c-IVF的技术操作相对简单,应从精子动静态分析、精液的优化处理、捡卵、颗粒细胞去除以及早期受精的判断(短时受精)等方面进行重点培训。并且培训完成后需通过相应的考核方能上岗,当考核指标和同期同条件下的质控指标与带教老师偏差较大时,应积极帮助新员工寻找原因并及时给予纠正。 推荐意见9: (1)辅助生殖实验室新员工在进行岗前培训期间,要求充分掌握《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精液检查与处理实验室手册(第六版)》中ART相关理论及操作技能,充分了解精子动静态分析技术及相关指标临床意义,并能够熟练掌握精子浓度、形态及活动率计数。 (2)对不同质量精液进行优化处理时,当处理后TPMC和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与带教老师差异小于10%后(n=10),方可开始尝试进行临床操作。 (3)新员工须在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指导下完成至少50例捡卵操作并有能力对COCs进行初步评价。 (4)卵母细胞脱颗粒的前期培训包括巴氏吸管或剥卵针口径的选择、剥卵时吹吸力度、幅度、频率及体外操作时间的控制等。操作熟练后,可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对1~2枚卵母细胞(应选择获卵数>15枚的病例)进行脱颗粒操作,建议累计操作至少100枚卵母细胞,且后续胚胎发育指标达到中心同期质控要求。 (5)当对早期受精进行判断时,在严格控制体外观察时限的情况下判断结果与带教老师差异小于10%后(n=100),方可开始尝试进行临床操作。 目前我国已普遍开展短时受精结合早期补救技术,有效限制了ICSI的过度应用。本共识通过对c-IVF相关操作细节的归纳总结及相应推荐意见的阐述,以期为ART从业者提供实用性的参考,进而选择更合适的授精方式,最大限度地避免LFR或TFF的发生,在获得稳定且满意的临床治疗结局的同时,亦可节约医疗支出、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通过对共识的学习,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c-IVF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地位,更加熟练地掌握其核心技术,从而为我们的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助孕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习共识中的理论知识,更要结合我们的实际工作经验,不断反思、总结,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点评专家简介 鹿群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 2005年获山东大学妇产科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生殖医学 一直从事妇产科、生殖医学的临床工作。研究领域涉及促排卵方案优化如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卵巢反应低下和高龄女性的助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助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助孕治疗等;反复流产、反复种植失败等生殖免疫相关疾病诊断、治疗;受精机制、卵母细胞激活研究;肿瘤生育学;环境内分泌干扰剂对女性生殖功能的影响;促排卵方案优化等方面。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文章16篇,近5年来发表JCR一区文章7篇。出版或参与出版著作17部,主译2部,主编1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首都临床特色研究2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 学术兼职 中华预防医学会生殖健康分会不孕不育防治组副组长。北京医师协会妇产科专科医师分会常务理事。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生殖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生理学会生殖科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医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生殖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女医师协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编委、《实用妇产科杂志》编委、《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编委、《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编委。 译者简介 白雪燕 主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白雪燕,主治医师,医学硕士,胚胎培养室技术骨干,擅长胚胎培养各环节相关技术,包括人工授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卵胞浆单精子注射,卵母细胞及胚胎玻璃化冷冻及解冻等,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三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项。 栏目简介 外文文献学习是临床医生扩充知识、了解医学前沿的重要途径,但外文生殖医学文献数量繁多,深奥艰涩,导致国内医生筛选、阅读困难,很多经典、热点内容无法及时掌握、学以致用。 《医说生殖》作为国内生殖领域权威学术媒体平台,致力于为生殖医生提供有效的学习与交流平台。栏目由专业生殖医生团队定期筛选生殖医学领域经典、实用及热点文献进行翻译整理,提炼文献精粹、归纳前沿热点,以文字+视频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进行呈现,并邀请生殖医学领域著名专家进行精彩点评,帮助大家快速get文献主旨精华! 第二十九期《文献精读》栏目由妇产科网生殖媒体平台携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鹿群教授团队精心制作,与君共享。
  • 18
    2024-04

    主席专访 | 杨冬梓教授:生殖内分泌疾病疑难问题的前沿进展与临床实践

    2024年4月19-21日,“生殖内分泌疾病疑难问题的前沿进展与临床实践研讨会、粤港澳大湾区妇产科医师联盟年会暨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即将在广州市召开。今年是本项目会议连续成功举办的第21年,今年会议的主题将围绕着“生殖内分泌疾病疑难问题”以多种形式研讨关于生殖内分泌从理论到实践的新理论、新认识和新观念,研讨形式包括院士讲坛、主题演讲、疑难病例讨论沙龙等,结合生殖医学研究前沿进展和临床实践分享研究结果和实践经验。 在大会即将召开之际,【医说生殖】平台有幸采访了大会主席、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杨冬梓教授,围绕会议亮点、国内外生殖领域专家对肥胖问题的工作积累以及肥胖与女性不孕问题的未来研究重点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今年是本会议连续成功举办的第21年,作为大会主席,请您介绍下您为此次大会做了哪些精心筹备?会议中都有哪些亮点内容? 为了更好地举办本次大会,我们按照惯例提前半年就开始筹备了。我们团队一直关注专业领域中最新、最前沿的进展以及临床上的难题和热点。因此,从会议日程内容中不难看出,本次会议广泛涉及生殖内分泌领域各方面,内容全面。除了邀请院士分享前沿研究内容之外,我们还将会议内容按照单元进行了划分,如:AI、生殖免疫、肥胖,还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单元。每个单元既有最新的研究进展分享,又有贴近临床、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交流。欢迎大家多多关注、积极参会! 肥胖是如何影响卵泡发育和子宫内膜容受性的?肥胖与女性不孕之间有哪些关系? 本次学术交流将突出肥胖的相关内容,因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肥胖人口大国。2016年《柳叶刀》发表的文章首次提出,中国肥胖人口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肥胖大国。2023年中国学者在国内进行的1500多万人的大样本调查研究发现,中国男性肥胖人口已经超过40%,超重及肥胖女性超过30%,而该项研究纳入的1500多万人中多数为育龄期。因此,围绕肥胖相关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2020年中国专家编写了《中国超重/肥胖不孕不育患者体质量管理路径与流程专家共识(2020)》,2021年中国专家编写了《超重或肥胖人群体重管理流程的专家共识(2021年)》,2021年美国生殖医学学会实践委员会编写了《肥胖与生殖:委员会意见》,2023年国际妇产科联盟提出《女性全生命周期的肥胖管理:FIGO最佳实践建议》,本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肥胖管理的专题内容。由此可见,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对肥胖的关注度都很高。 在新形势下,我们团队也在持续关注肥胖问题,并且已经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论文,紧跟国际的发展趋势。因此,在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分会的领导下,由我们团队牵头,组织国内专家来制定关于肥胖及其并发症在不孕不育人群的诊治指南,本项工作目前已经启动。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本次会议中设立了肥胖单元的讨论和交流。同时,我们还邀请了内科内分泌等相关学科的专家,针对目前对肥胖相关的新进展研究进行分享和交流。我本人在此单元中负责“肥胖对卵泡发育和子宫内膜改变的影响”的内容分享,但是肥胖对生殖的影响是多环节的,不仅仅是卵泡发育和内膜的容受性的改变。因此,我欢迎大家多多关注这个内容。 您认为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关注哪些方面,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肥胖与女性不孕的问题? 肥胖问题,不仅是生殖问题,它还涉及全社会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包括专业领域中多学科合作,包括:生殖医学、内科内分泌、营养学和外科。对于严重的肥胖,现在也可以考虑通过手术的方法来解决。 说到解决肥胖问题,除了生殖方面的干预,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需要对大众进行科普。由我主编的科普书籍《女性身体使用手册》已经进入印刷环节。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从科普的角度给全社会提供一个参考工具。当然,现在还有很多新的技术可以纳入,比如:肥胖的评估。过去多采用BMI指标进行评估,但实际上中心性肥胖以及肥胖并发症,如:胰岛素抵抗、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高尿酸等才是我们要面对的真正元凶。因此,肥胖的评估很重要。现在的评估手段越来越多,还包括一些体测的仪器和AI在此领域的发展。此外,关于肥胖的基础研究也很重要。目前,关于肥胖对健康和对生殖健康的影响已经有大量报道,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认识肥胖及其并发症的影响,并提供干预的靶点。 专家简介 杨冬梓 教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医学博士,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产科生殖专科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导 兼任澳门镜湖医院生殖中心顾问医生,澳门医学科学院院士。 现任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华妇产科杂志》副总编,《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副主编、中国医促会生殖医学委员会副主委和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广东省女医师协会副会长、粤港澳大湾区妇产科医生联盟主委
  • 11
    2024-04

    指南解读 | 闭经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

    闭经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也是很多不同病因引起的共同的临床症状。为了更好地对闭经进行精准的病因诊断,并进一步根据患者年龄、临床需求提供恰当的治疗方案,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妇科内分泌学组牵头,制定了《闭经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本指南综合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闭经的研究进展,按照中枢-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下生殖道性闭经,分别就常见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了阐述,并依次介绍了治疗原则。 本指南是对病理性闭经的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进行的更新和补充,常学常新。有利于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认识闭经,进行后续规范化诊疗。最终促进女性生殖健康及全身健康,帮助有生育意愿的女性实现生育目标,并预防疾病发展与诊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刘姗副主任医师推荐) 【简述】 闭经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包括生理性与病理性闭经,2023版闭经诊断与治疗指南是根据近年来国内外闭经的研究进展,针对病理性闭经的定义、分类、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进行了更新和补充,以便与国际标准接轨,并协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认识闭经,强调对闭经病因进行精准诊断,根据患者年龄、存在的问题和需求提供恰当的治疗方案,达到维持女性生殖健康及全身健康,促进第二性征发育,恢复月经,帮助有生育意愿的女性实现生育目标,并预防疾病发展与诊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的作用。 1.闭经的定义和分类 这篇指南明确了原发性和继发性闭经定义。根据生殖轴受累部位和Gn水平将闭经分为多种类型,还根据生殖周受累部位分别介绍了各类型的病因和临床特征。 2.闭经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指南详细阐述了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如激素测定、影像学等)的内容。提供了原发性和继发性闭经诊断的可视化流程图。 (引自:[1]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妇科内分泌学组.闭经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J].中华妇产科杂志,2024,59(01):5-13.) 3.病因治疗 在病因治疗方面,本指南针对不同病因如FHA、高PRL血症、POI、POF、PCOS等,给出相应的病因治疗原则和具体方案。如:为青春期和育龄期患者,制定了不同的雌孕激素替代治疗,包括剂量、用药周期等细节;适用于切除肿瘤、矫正生殖道畸形等引起闭经的器质性病因的手术治疗;治疗CAH、甲状腺疾病、库欣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所致闭经的内分泌治疗;及为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制定了诱发排卵和辅助生殖技术方案,并强调进行遗传咨询。 总之,本指南内容全面翔实,对闭经诊疗各个环节进行了详尽阐述,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规范化诊疗方案,对指导临床实践和提高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点评专家简介 刘姗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后,妇幼健康研究会生殖内分泌专委会委员,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生殖医学和生殖伦理学分会青年委员,北京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第一届青年委员,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青苗”计划入选者,北京朝阳医院1351人才计划朝阳新星入选者。主要从事生殖医学、妇科内分泌学的科研和临床工作。曾在美国纽约大学Northshore University Hospital留学1年,发表论文30篇,其中SCI论文25篇,主编《试管宝宝养成记》《早点育见你》,参编英文专著《Frozen Life》。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国家及省级博士后基金3项,北京市医管局课题1项,擅长月经失调、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的治疗。尤其擅长运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人工授精等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治疗输卵管因素、排卵障碍、卵巢功能减退等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孕症。 译者简介 潘烨 博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潘烨,女,医师,医学博士,毕业于山东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囊卵巢综合征,冻融胚胎移植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参与编写《辅助生殖中的争议》《西奈山妇产科学》等多部译著,曾参与多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参与的“辅助生殖技术中胚胎移植策略及安全性临床研究”项目荣获2021年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科技成果一等奖。 外文文献学习是临床医生扩充知识、了解医学前沿的重要途径,但外文生殖医学文献数量繁多,深奥艰涩,导致国内医生筛选、阅读困难,很多经典、热点内容无法及时掌握、学以致用。 《医说生殖》作为国内生殖领域权威学术媒体平台,致力于为生殖医生提供有效的学习与交流平台。栏目由专业生殖医生团队定期筛选生殖医学领域经典、实用及热点文献进行翻译整理,提炼文献精粹、归纳前沿热点,以文字+视频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进行呈现,并邀请生殖医学领域著名专家进行精彩点评,帮助大家快速get文献主旨精华! 第二十八期《文献精读》栏目由妇产科网生殖媒体平台携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鹿群教授团队精心制作,与君共享。
  • 22
    2024-03

    主席专访 | 李蓉教授:生育友好助力健康生育

    2024年3月22日-24日,第二十六届“生殖内分泌与辅助生育技术新进展学习班”在北京顺利召开。会议设立特邀报告、专家论坛、疑难病例讨论、生殖医学技术实操培训,以乔杰院士为首的妇产科及生殖医学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在现场与大家分享相关领域新的进展、生殖内分泌及辅助生育技术各个分支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同时,本次会议还特别开设辅助生殖技术转化及多学科交叉相关课程,内容丰富,精彩不容错过。 在大会召开之际,【医说生殖】平台有幸采访了大会主席、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李蓉教授,围绕会议亮点、生育友好对促进健康生育的积极作用以及如何更好的助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大会已成功举办了25届,第26届也即将开幕。作为大会主席,请您介绍下您为此次大会做了哪些精心筹备?会议中都有哪些亮点内容? 本次大会为期三天,其中23日和24日上午是主会场,邀请了国内外知名的生殖专家做特邀报告,包含中国医师协会、中华医学会等生殖分会的主委和副主委、亚太地区生殖医学会的主席和前任主席,还有香港大学、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的知名专家,专家们将分享国内外的生殖领域前沿进展。除此之外,大会还设立了生殖内分泌专场、生育力促进新技术专场、反复妊娠丢失专场、男性生殖医学专场、生殖流行病学专场、生殖护理专场、未来科学家培育计划、丽珠青年创新奖经验分享、疑难病例讨论专场等等。除了这些板块,我们还设立了生殖医学微创技术操作班和IVF实验室技术操作班,希望能和生殖同行们一起探讨如何提高实验室操作技术水平。我们的大会也将从辅助生殖的各个维度去开展,让参会的生殖同行能够享受一场学术盛宴。今年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我们没有开设单独的板块,而是将各位专家穿插到一起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基础医学研究进展,也让科研工作者对临床工作中的需求有更深的理解。希望我们对会议的精心筹备,能让参会的生殖同行们满载而归! 关于亮点内容,我们今年主要强调了AI时代的智慧生殖医学。人工智能的发展日新月异,生殖医学也正从信息时代迅速过渡到人工智能时代,医疗领域已经与数字技术结合得越来越紧密,人工智能与生殖医学的交汇和融合将推动生殖医学的发展。在AI时代的智慧生殖医学方面,与会专家将讲述AI在胚胎选择方面的优势与进展、人工智能在遗传病诊疗中的研究进展以及卵巢储备评估和预测的应用等等。 您是如何定义“生育友好”的?生育友好环境对于促进健康生育有哪些积极作用? 三孩政策全面放开后,公众一方面满心期待,另一方面又有不少迟疑,因为生孩子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养育、教育等需要更多的时间、耗费更大的精力、投入更高的成本。生育友好其实指的是一种社会政策和社会文化环境,旨在能够支持家庭生育,比如通过一系列的政策资源来促进家庭、胎儿和儿童的健康和福利。很多国家都推出了弹性工作时间政策来支持家庭生育、满足家庭需要。近几年,我国的幼儿园和小学也推出了儿童保育措施,比如小学的课外班兴趣班、延长儿童在校时间方便家长接送,这就是生育友好的各种体现。 生育友好环境对于促进健康生育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从时间成本方面来讲,弹性工作制度、儿童保育措施、完善生育休假制度、严格落实产假哺乳假等制度,让民众有时间来生孩子。从经济成本方面,将婴幼儿照护服务纳入基本的公共服务,纳入附加税减免项目,大力的发展多元化、多样化的普惠性托育服务,以满足不同家庭的需要,为年轻父母多方减压,解除公众生育的后顾之忧,让公众有能力来养孩子。在教育成本方面,国家正在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严控书面作业量、限制竞赛评优活动、均衡编排搭配师资力量等等,树立了科学的育儿观念,引导孩子健康的生活,让民众无压力的教育孩子。总之,让公众有时间生、有能力养、无压力教,这种生育友好的环境,自然能够促进健康的生育。 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对激发生育潜能、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生殖医学的角度出发,目前我们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未来努力的方向如何? 目前,我们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方面做出的贡献是贯穿全生命周期的。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孕前期以维护生育力、降低出生缺陷为抓手,进一步来细化落实各项孕前检查。孕中期,加强产前诊断和对高危妊娠的健康管理,建立了覆盖婚前、孕前、孕期、围产期的一体化生育友好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降低生育成本,帮助广大育龄夫妇实现想生、能生、优生的生育目标。从微观角度出发,在做好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上,生殖医学学科针对疑难复杂的不孕不育患者开设多学科联合会诊,生殖医学、妇科、男科、生殖免疫、内分泌、优生遗传等学科临床专家团队,专攻生殖领域的疑难杂症,一站式提供专业、详细、可行的治疗方案和建议,让患者少走弯路,因此,想要通过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来提升女性的生殖健康,未来的努力方向可以从加强对育龄人群的生育力评估和对辅助生殖技术的科学认知开始。比如育龄女性35岁以后的生殖衰老加速,呈现陡坡式下降。在鼓励育龄女性适龄生育的同时,在个人常规的体检和生育健康的检查过程中,可以为未婚和已婚育龄女性和人群提供选择生育评估相关的技术项目和相关的咨询,对卵巢功能减退的育龄期女性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另外,乔杰院士在两会的提案中提出,适度有序的开放对女性自卵冻存的限制,也是建立生育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环节。我们可以看到,在新加坡、泰国以及日本等多个亚洲国家和众多的欧美国家,慢慢都在开设此项医疗服务,这对于满足保存生育力的需求,减少非自愿终身无子的情况具有重要意义。总之,针对目前生育下降的严峻形势,为适应我国国情和满足人民的需求建立一个生育友好型社会是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的。 专家简介 李蓉 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现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生殖医学科主任,北京大学妇产科学系副主任。亚太地区生殖医学学会副主席、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总干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生殖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和生殖感染与微生态分会副主委、中国中药协会女性生殖健康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多年来从事生殖内分泌疾病、不孕症和辅助生殖技术的临床工作,特别是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病变等,可以熟练地进行不孕症常规手术操作、腹腔镜及宫腔镜操作。主持“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开展女性生育力流行病学调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开展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对辅助生殖技术子代队列研究,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开展子宫内膜容受性基础和临床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研究,参与发表论文300余篇,第一或通讯(含共同)SCI 55篇。2009、2011、2017年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年获得北京市茅以升科技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21年获得妇幼健康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